4月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央行以及稅務總局四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強調通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促進節能服務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通知的出臺被業界視為重大利好消息。
事實上,早在2002年,北京神霧集團就嘗到了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帶來的甜頭,神霧集團在節能市場的發展戰略不但迎合了國家節能減排的大勢,如今更成為應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先期受益者。
新模式帶來新希望
靠節能技術起家的神霧集團成立于1995年,企業的核心技術是其創始人吳道洪博士發明的“蓄熱式燒嘴技術”。靠著這個節能燃燒器,公司得到了迅猛發展,銷售額直線上升,“只要是使用化石燃料的企業,都是我潛在的客戶。”吳道洪很自信。
然而2002年,神霧遇到發展瓶頸。那一年,盡管神霧集團的第二代節能技術,節能效率高達30%的“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技術”已經發明,但相較于第一代技術的幾十萬元投入而言,它的投入要更大一些,耗能企業不肯冒險去墊支,神霧公司陷入兩難境地。
轉折契機出現了。吳道洪回憶說,給神霧公司發展帶來轉機的這家公司出資2250萬元買下神霧的設備,賣給湖北大冶特鋼(000708,股吧)和昆明鋼鐵公司,使這兩個公司都達到了節能30%的效果。
這一筆訂單的收入高出了神霧公司此前一年的銷售總額,大大緩解了神霧公司的資金壓力。通過此次交易,吳道洪知道了一種叫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新模式。
其實,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發達國家早已不算稀奇。相比之下,中國的節能產業步伐緩慢了許多。1998年,在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國實施了“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分別在北京、山東、遼寧成立了3個示范性的節能服務公司,將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引入我國。到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已發展到502家,共實施節能項目4000多個,總投資280億元,形成年節能1350萬噸標準煤的規模。
要發展需政策護航
雖然我國合同能源管理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但整體產業規模仍然較小、發展水平也較低。人口只有中國1/14的瑞典,其擁有的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卻是我國的近8倍。缺乏產業規模和國家政策支持是直接導致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產業發展提不起速的重要原因。
我國節能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而吳道洪認為,這個市場的潛力至少是1萬億元。
隨著節能企業的不斷生根發芽,節能服務儼然成為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然而節能服務市場尚有缺憾,從神霧集團的發展來看,只有及時得到充足的資金,才能把節能服務業務不斷擴展。然而這恰恰是技術型民營企業所欠缺的,即使是神霧這樣的規模也難以保障資金的靈活周轉。要想打破合同能源管理在推廣上的種種瓶頸,離不開政府部門、銀行、耗能企業和節能服務公司的共同努力。
讓吳道洪感到高興的是,這則《通知》給節能服務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吳道洪告訴記者,“業界幾乎沸騰了”,企業對政策的期待可見一斑。
吳道洪說,國家將節能服務業確立為產業,并出臺政策加以扶持,開世界之先河。他認為,以政府行為對產業進行扶持,所起到的效果是企業艱難摸索難以比擬的,他預測,未來4年到5年,這個行業會爆炸式發展,會出現一大批綜合性的大型節能服務企業。
多管齊下解難題
盡管細則尚未出臺,但是此次出臺的《意見》釋放的強烈信號令企業信心十足。吳道洪告訴記者,從《意見》中可以看出國家要通過財稅等多種手段來解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節能服務產業推廣中遇到的難題。
財政資金補貼成為示范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首要手段。一直以來,我國在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節能項目的引導資金時,主要針對的是用能單位,對節能服務公司并無明確的國家優惠政策。為此,《意見》拿出了切實的扶持政策。接下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更將進一步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對節能服務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符合相關規定的,給予資金補助或獎勵。同時要求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和引導節能服務產業發展。
在稅收優惠方面,本次也在《意見》中明確了方向,《意見》明確提出,對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取得的營業稅應稅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對其無償轉讓給用能單位的因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的資產,免征增值稅。同時,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頭3年更可享受免征企業所得稅待遇,接下來的3年也可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優惠。
至于節能服務企業面臨的更大難題——融資難問題也在《意見》中得到了解決,《意見》提出,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節能服務公司的融資需求特點,創新信貸產品,拓寬擔保品范圍,簡化申請和審批手續,為節能服務公司提供項目融資、保理等金融服務。按照《意見》,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入的固定資產可按有關規定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同時,我國還將積極利用國外的優惠貸款和贈款加大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支持,以求通過多種途徑改善對節能服務公司的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