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在純電模式下,行駛續駛里程從以前要求的不少于100公里,降低到70公里。
昨日,記者從工信部獲悉,包括電動汽車及部件在內的多個汽車項目被明確列為今年投資方向。其中,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一些規格和等級門檻較以往略有降低。按照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3年內中央要掏出多達100億元來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
工信部官方網站公布了這批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方向。電動汽車及部件位列第一位,下設13個項目。記者發現,這較上一版多出了2個項目,并且部分技術門檻略為降低。
例如,在利用現有能力生產純電動汽車改造項目或動力模塊建設項目中,以往規定最高時速不低于100公里,現調低到80公里,車載充電時間從不多于5小時,調高到7小時,另外新增每公里電量消耗不高于0.16千瓦時的要求。
門檻調整的還有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乘用車在純電模式下,行駛續駛里程從以前要求的不少于100公里,降低到70公里。不過,無論是哪種電動車,電池的使用壽命都要求不低于10萬公里。
新增加的支持項目分別是電動汽車專用減速裝置以及動力鋰離子電池專用隔膜。
業內看法:10~20年時間內難以普及?
為迎接五試點城市私人補貼購買新能源車細則公布,車企紛紛搭上新能源潮流的這趟“馬車”。在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多家車企都亮出它們的對應產品。
雖然日產總裁戈恩預言,到2013年電動車就能在全球大賣50萬輛,不過本田社長伊東孝紳則對記者發表不同的意見,“雖然近期輿論把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救世主般的環保車型來報道,但在我看來30~40年后電池的性能才有一個本質提高。我認為在10年、20年的時間內,普及很難。”
作為最基本的基建,電動車還需要搭建電網和充電站、充電樁。安永全球汽車工業負責人韓里引述公司的消費者調查指,有多達60%中國消費者愿意購買新能源車,但盡管他們愿意用新技術,卻也更關注基建措施是否完備。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