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培養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監管,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
按照方案,碳市場建設工作分三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為基礎建設期,時間為一年左右;第二階段為模擬運行期,用一年左右開展發電行業配額模擬交易;第三階段為深化完善期,在發電行業交易主體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對發電行業而言,這意味著在2020年左右才會有正式的碳配額交易。
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左右。從短期看,碳市場不會對煤電行業造成過多的成本壓力,現行電價機制下,碳價成本也不會立即傳導,從長期看,碳強度顯著高于基準的落后煤電機組將承受較大壓力。
先進機組的減排成本不一定低
全國碳市場現階段處于穩妥起步期。有了解配額分配事宜的業內人士告訴eo,發電行業被率先納入交易后,還會劃分11條基準線,不同類型的機組有相應的配額分配值,往后,11條基準線會逐步合并到一條基準,因此,“從長遠來看,最理想的是通過拍賣獲得配額,不需要免費分配。”
碳交易的基本機制是“CapandTrade”,即設定排放總量、讓配額有價格然后交易,通過對二氧化碳排放權的管理競爭獲得收益便是“獎勵”,增加成本購買配額便是“懲罰”。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案還未正式出臺,具體分配方式尚不得而知,不過,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等人曾根據公開數據,做過相應測算。按照碳配額收益=發電量×(實際排放強度-基準排放強度)×碳價的核算公式,若以發電機組平均水平為基準線、碳價以30元/噸計、同等級機組等利用小時數來核算先進機組的碳配額收益的話,單臺1000MW超超臨界濕冷機組在達到最先進水平的情況下,超出基準線的配額全部賣出,可產生收益440-466萬元;而單臺300MW亞臨界濕冷機組達到最先進水平的情況下,超出基準線的配額全部賣出,可產生收益127-134萬元。
袁家海提醒,這僅是簡單的數據模擬,不代表真實情況,在配額具體分配方案以及細則未出臺、交易未正式開始、碳價未形成的情況下,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先進機組和落后機組在減排成本上,并非先進機組減排成本低,落后機組減排成本高。”某碳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解釋說,先進機組比如超超臨界減排效果已經不錯了,如果要求再高,所需要的技術成本就更高。而對于低水平機組沒有達到基準,企業需將其淘汰再投資,或需要花大量的資金購買配額,成本更不會低。
不同于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正在進行,電價并未完全市場化,仍存在管制電價的情況下,不僅煤價,碳價亦無法從發電側通過電價傳導到用電側。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處長李繼峰在2015年發表的文章《電價管制對我國碳市場運行效率的定量測算》分析道,電價管制對碳市場運行有三個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使得碳市場的減排作用無法延伸到用電側,不但沒有激勵電力用戶節電,還會相對降低電價而刺激用電需求;二是使得電力企業面臨扭曲的超額碳成本,提高了進入碳市場的風險;三是在前兩方面直接影響的基礎上,扭曲碳市場的資源配置,降低碳市場運行效率。
盡管目前成本無法傳導,有業內人士認為,根據現有的發電企業的利潤空間,如果實施碳交易,初期配額價格不高,對盈利影響不大,隨著電力體制改革深化,碳市場進一步發展,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減排的壓力會迫使企業加大改造力度。
另一方面,發電企業還有節能減排空間可以挖掘。例如,在燃煤發電機組的運行方面,江蘇等地區年發電小時數在4000-5000小時之間,而西部地區是2000小時左右,在前述知情人士看來“遠遠沒有達到設計的標準”,可以調動高水平機組多發電,逐步淘汰低水平機組。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王志軒認為,作為主體地位的煤電如果舉步越來越難,對整個電力系統、能源系統等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穩妥推進碳市場是正確的選擇。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