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努力由“煤都”向“氫都”轉變的計劃,如今有望邁出堅實的一步。
5月9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財政部發出的《關于征求<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下稱《征求意見函》)指出,要在北京、山西等八個省市“推廣超過1000輛達到相關技術指標的燃料電池汽車”。
《征求意見函》顯示,此次被具體征求意見的有北京市、山西省、上海市、江蘇省、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四川省財政廳(局)等八個省份,其中山西在排位順序上位居第二。
對此,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作為中國能源大省,山西擁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同時這與山西自身的轉型也有很大關系。
林伯強認為:“山西此前經濟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依靠煤炭,但近年來,隨著煤炭價格不斷下行,讓山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山西需要在氫能等具有高科技含金量的行業,涉及新基建的行業轉型。國家給山西一些特殊政策,有助于山西的轉型和發展。”
山西是全國綜合能源基地、煤炭產量第二大省,同時存在“一煤獨大”的結構性難題。
為此,山西正在謀求轉型。2019年8月,山西省工信廳在一次氫能領域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研討會上提出:今后要加快發展氫能產業,實現山西由“煤都”向“氫都”轉變。會議稱,山西氫能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氫能產業,由“煤都”向“氫都”轉變,是山西實現工業結構性反轉的關鍵一招。
目前,中國大部分氫氣,主要來自于煤炭。煤炭煉焦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氫氣。從制氫的成本來看,煤氣化制氫的成本是較低的,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根據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此前介紹:“煤炭企業的設備、工藝大多都是現成的。無論是直接制氫,還是副產氫都成本低廉。”
目前煤制氫主要有三條路線:一是煤直接制氫,即將煤炭氣化后轉化成合成氣,再將其中的氫氣分離提純;二是煤化工副產氫,即在焦炭、蘭炭等煤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會副產氫氣,例如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項目的合成氣中含有氫氣,將這些副產品回收,可用來制取滿足燃料電池所需的氫氣;三是利用煤來發電,通過電解水制氫。
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不斷發展,2019年,中國氫能聯盟組織30多家成員單位編制完成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稱,氫能將成為中國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為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年經濟產值超過10萬億元。
上述山西省工信廳會議稱,山西將在省級層面“出臺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要求“各有關單位要搶抓戰略機遇期,加緊組建氫能產業聯盟,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2019年11月,山西省工信廳、陽煤集團、焦煤集團、潞安集團、山西省產業基金管理公司、深圳華制智能制造技術公司、上海嵐澤能源科技公司在太原共同簽署氫能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7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攜手推動氫能全產業鏈項目在山西落地發展。
在2019年4月出臺的《山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2019年行動計劃》提出,依托太原、大同、長治現有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產業開展試點示范,并申報國家級燃料電池汽車試點示范城市。到2020年結束前,在示范運行城市,建設加氫站3座、示范公交路線10條,形成700臺的運營規模。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