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四部委推出了5個城市私人購買新能源補貼政策的試點方案,該方案重點對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進行了補貼。業界據此推測關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路徑方面已偏向純電動,搜狐汽車特廣邀業內專家就此問題展開爭鳴。
以下是清華大學汽車系主任李克強教授就此問題發表的見解,李克強老師的觀點是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應該多元化,尤其是鼓勵產業化可能性較高的混合動力技術。同時,李克強老師呼吁放棄“我國在傳統汽車上已追不上國外企業,我們可以在新能源汽車上實現彎道超車”此類的提法和想法。
【搜狐汽車】:您如何看待針對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所傳遞出的信息,是否意味著純電動汽車已經成為優先發展的技術路線?
【李克強】:首先,國家頒布的此政策對發展我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該政策所傳遞的信息,的確表明政策制定者是希望純電動汽車成為優先發展的技術路線。該政策與許多汽車企業希望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也成為補貼重點對象的想法不同,可以理解為政策制定者是從中國的國情和超越單獨的汽車行業的角度來考慮和決策的。
【搜狐汽車】:您認為新能源汽車應直接鼓勵發展電動車,還是應該照顧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等多種可能?
【李克強】: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戰略性的產業是應該引起行業和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的。至于如何發展三類電動車,這既與相關技術基礎和各種投入有關也與我國國情有關。個人認為國家政策在直接鼓勵發展純電動汽車的同時,也應支持鼓勵其它兩類電動車的研發與產業化,特別是對產業化可能性較高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支持。
【搜狐汽車】:您覺得如果專心發展純電動,或者混合動力,其銷量達到新車銷售的10%(或者說實現產業化)需要多少年時間?
【李克強】:在我國要實現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及達到新車銷售的10%,是由技術和社會使用環境及政策等諸多因數所決定的。如果這幾方面的問題均得到突破和解決,相信在十年之內達到甚至超過上述目標是有可能的。
【搜狐汽車】:您認為中國汽車有沒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成對國外競爭對手的超越?
【李克強】:作為一個學者,我當然對中國由汽車制造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充滿信心,包括電動汽車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也完全有可能。但是,我們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有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戰術,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嚴謹求實的苦干,否者我們在此領域難以實現這樣的超越,而且與國外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搜狐汽車】:您覺得發展新能源車眼下最重要的需要的做的事情是什么?
【李克強】:眼下需要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兩點:
(1)正確地確定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及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戰略,并在此基礎上,官產學研應各司其職,務實地開展工作。現狀是說得多做得少、產業發展戰略和技術發展戰略混為一談、角色錯位或不到位;大家討論較多的是淺顯的發展戰略和技術路線,而深層次的問題都不愿或不知道涉及;不太明白的人說得太多,明白人資源有限,難以開展有效的工作。這些問題均亟待解決。
(2)在電動汽車發展的一些概念性問題上應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形成共識。
a.建議不要用“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的說法來描述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這本身從概念上不準確,且容易誤導汽車產業的正確發展。
b.放棄“我國在傳統汽車上已追不上國外企業,我們可以在新能源汽車上實現彎道超車”此類的提法和想法,這種將電動汽車與常規的燃油汽車對立的認識,反映出對汽車(包括電動汽車)技術片面的理解。
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固然是兩種結構有重大差別的產品,但其主語仍然是“汽車”,常規汽車的許多關鍵共性技術(操穩、NVH等)電動汽車同樣需要面對并解決,這些技術在國外已很成熟,但在我國正好是發展到該重視的階段,而此時我們不去通過扎實的工作去突破和積累這些技術,反而被誤導放棄開展這些重要工作,不僅使我國汽車企業的常規產品無法實現真正的自主研發,同樣導致我國的電動汽車難以實現產業化。所以國家科技部的電動汽車科技專項里除了“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技術攻關外,應再加上“汽車整車關鍵共性技術”,而真正做電動汽車產業化的企業,更應同時考慮的是上述四大而非三大關鍵技術的掌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