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項目獲得合肥市發改委下達的省級節能與生態建設(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儲備項目)專項資金230萬元。據介紹,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項目是長三角地區單體最大的地源熱泵區域能源系統,是全國首批、安徽首個以地源熱泵為主,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的多能互補型區域能源項目。
2020年11月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長三角地區地熱考察安徽座談會在合肥召開。圖為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長三角地區地熱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研究”課題總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熱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汪集暘領銜的調研組成員于2020年11月初赴安徽,在合肥召開了長三角地區地熱考察安徽座談會,并實地考察了濱湖新區能源站。
據了解,合肥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自2019年4月安徽創新館開館之日起正式投入運行,運行效果優良。2020年夏季,供能面積已超過40萬平方米。截止2020年夏供結束,總計向用戶供能超過2500萬kwh,試點運行效果良好。
2020年11月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地熱考察團召開合肥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座談會。圖為與會嘉賓合影
合肥濱湖區域能源項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核心區,整個核心區總占地面積17.8 平方公里,建設用地16.7 平方公里,規劃建筑業態包括商業、酒店、辦公、學校等。為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該項目采用大溫差供回水設計,夏季供回水溫度4℃/12℃,冬季供回水溫度55℃/41℃,用戶末端采用風機盤管形式。項目規劃供能建筑面積500萬平方米,本項目已簽約用戶面積達到163.8萬平方米。
合肥濱湖區域能源項目規劃圖
據了解,該項目采用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水蓄能、冰蓄冷、天然氣三聯供等多種互補的能源供應形式,規劃為“三站兩網”,即設置3個供冷供熱能源站,互為補充、互為保障,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3個能源站通過2根室外區域環網(供水網、回水網)互相溝通,合理高效地為用戶提供能源。
3個能源站均位于城市公園之中,采用地下為主的設計方式,能源站頂層覆綠,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1號能源站總建筑面積約為1083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為170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為9133平方米;2號能源站總建筑面積約為1210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為28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為9226平方米;3號能源站總建筑面積約為1002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為100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為9017平方米。
合肥濱湖區域能源項目能源結構圖
據介紹,項目能源站運行設計采用因地制宜的模式,3個能源站就近響應用戶的用能需求,減少系統運行的輸送成本,能源系統根據實時變化的負荷中心位置在管網中的移動,啟動距離負荷中心最近的能源站,從而減少系統的輸送能耗。另外,夜間還利用室外大管網進行蓄能,從而有效地利用低谷電。
合肥濱湖區域能源項目工藝方案匯總表
據悉,后續隨著整個項目建設完工及供能面積增大,各種能源形式將發揮優勢,實現多能互補。該項目證明,以地源熱泵為主、多能互補新能源模式在以合肥為代表的夏熱冬冷地區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汪集暘院士在調研期間表示,長三角屬于夏熱冬冷地區,城市眾多,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理氣候條件、地質和地熱能資源條件非常適合開發利用,和熱泵技術結合起來,創建綠色低碳人居環境,可以大面積成區域地以地熱能解決供冷、供暖問題,這是篇大文章,要靠全行業來共同完成。
(注:本文圖片由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提供)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