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超級月亮疊加月全食在全球上演,又掀起了一次攝影狂潮。據悉,這是今年以來的首個超級月亮和月全食,也是月亮距離地球最近的一次,根據精確推算,此次月地最近距離為35.7萬千米,比月地平均距離38.4萬千米近了2.7萬千米。
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亮對人類的貢獻不僅體現在文學、繪畫、音樂和影視上,它還為人類的能源轉型提供了無限可能。
眾所周知,海水在月球和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下,每日潮起潮落,做著周期性運動。潮汐能正是借由海水的漲落而產生的能量。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趨嚴峻,以風能、太陽能、核能等為主的新能源逐漸替代傳統能源,成為低碳時代的寵兒,而同樣屬于新能源的潮汐能卻沒能“火”起來。
與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一樣,潮汐能也屬于海洋能的一種,它不僅零碳、環保,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蘊含著能量巨大。
今年2月,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了《海上可再生能源助力藍色經濟發展》的報告,報告指出:所有海洋能源技術的發電潛力總和為45000~130000太瓦時,這意味著海洋能源可以滿足目前全球電力需求的兩倍以上。然而,到目前為止海洋能還在研發的初期,全球海洋能發電裝機容量僅有530兆瓦。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潮汐能的裝機容量僅為13~15兆瓦。
聚焦到我國,根據《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海洋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7.4兆瓦,累計發電量超2.34億千瓦時,其中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35兆瓦,累計發電量超2.32億千瓦時。
其實早在1956年,我國就在福州市建成了國內第一座小型潮汐電站。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先后建成了沙山、江廈等70余座潮汐電站,但由于選址不當、存在通航矛盾、難以盈利等因素,多數潮汐電站停止運行。目前,我國只有8個潮汐電站還在正常運行發電。
不難看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潮汐能的開發都遠落后于風能、光伏、核能等新能源,究其原因,選址、成本等因素都是其繞不過的坎兒。
首先,選址難。潮汐電站的發電原理與水力發電原理相似,都是利用水位的落差進行發電,但潮汐電站的選址條件更為嚴格,必須同時具備優質的潮汐強度與適宜的地貌條件。一般來說,潮汐發電需潮差在3米以上,理想的潮差最好大于5米;從地貌條件來看,潮汐電站的選址多選在海灣、河口,那些可以儲備大量海水且水深為20~30米的水域最為理想。我國雖有約32000千米的綿長海岸線,但潮差在3米以上的適合水域并不多。
其次,成本高。潮汐電站多建在海里,與普通水電站相比,水深、壩長,且存在地基清淤問題,施工難度較大。由于發電設備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海水腐蝕性及海洋生物附著等都會對電站設備產生一定影響,需要定期進行清理,因此后期維護所需投入較大。
此外,由于潮汐變化,潮汐能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因此潮汐發電機組的利用率低,輸出功率變化較大,供電質量也自然會受到影響,間接增加了潮汐電站的建設成本。
最后,缺少政策扶持。我國對潮汐能的開發雖有60多年的時間,但對于潮汐能的支持政策卻相對較少,這直接阻礙了資本對潮汐電站的投資熱情。有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潮汐能開發似乎進入了“規模小和成本高”的死循環,這和“海洋能源可以滿足目前全球電力需求的兩倍以上”的估算形成了巨大落差。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