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板塊,淡季不淡,產品價格持續大漲。從供需結構、競爭格局和政策方向種種因素看下來極有可能釀造一次史詩級天然氣行情。
9月3日,媒體報道俄羅斯天然氣庫存極低,接下來兩個月補庫會減少其80%的天然氣出口。近十年最低庫存且最有錢的歐洲買家,遇上沒有庫存還要補庫的產氣大國供給危機,天然氣價格將再次飆升。
9月3日晚,天然氣期貨再次創出近三年新高,已接近2018年冬季最高峰。
國內的碳中和上半年炒的火熱,真正的主升浪卻是在最近,高能耗產品開工率明顯受到管制,磷化工、工業硅、電解鋁以及由此擴散開來的一大批周期品。
本質是碳中和帶來的能耗約束供給側,當我們視野放向全球,就能發現此時的天然氣與年初的稀土極其類似。
歷史上天然氣板塊受季節需求驅動為主
歷史上,天然氣板塊每次都當作投機題材來炒作,炒煤改氣、炒寒潮、炒期貨漲價等等,所以機構們幾乎不配置這個板塊。
最可氣的是,每次炒天然氣,拉板的都是一堆城燃公司,仔細拉各公司歷年年報,凡是天然氣價格高的年份,城燃公司毛利多是下降的。
真正受益的天然氣開采裝備和有資源有氣井的標的卻經常沒被市場發現,只因為城燃公司名字經常有“燃氣”二字。
歷史上天然氣是季節性短缺,所以只在取暖季有行情。因為緊缺和漲價沒有持續性,所以資金的炒作也是一波流到頂,沒有持續性。
天然氣板塊每年都是冬天炒一波,然后結束。
碳中和背景下不一樣的天然氣
為什么上半年碳中和炒作大部分公司后來股價都回落了,那是因為短期都出不了業績,政策催化情緒發酵可以走出一波行情,但是無法走趨勢,主要就是當時炒作的幾個支線,如碳捕獲、碳匯一年內都缺乏超預期并持續兌現的業績。
現在為什么磷化工、工業硅、電解鋁都能走出來,因為碳中和的直接抓手-能耗指標開始得到強力執行,供給側的邏輯,疊加出口帶動下游產品需求,就產生了預后較長時間的供需缺口,且能耗指標控制下,約束新建產能投放,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漲價邏輯,業績持續兌現。
那有沒有一個板塊是供需兩側都受益碳中和的呢?
有,天然氣就是。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然氣燃燒的產物相對煤和石油來說要簡單清潔很多。
不會產生粉塵/固體顆粒,極少的復雜烴,極少的不完全燃燒,相對少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對煤炭和石油更低碳環保。
以煤炭為例,標準煤理論熱值7000大卡/公斤,天然氣熱值8600大卡/m³,理論上可根據公式一噸標準煤熱值等于7000*1000/8600=813.9m³天然氣。
實際應用中,煤的熱值不會這么高,燃燒也不會這么充分,熱的轉化也不完全,以燃煤鍋爐和燃氣鍋爐為例:燃煤鍋爐熱效率65%~70%之間,燃氣鍋爐熱效率90%~95%之間,由此來算,在實際工況下,出入還是比較大的,整體應用下來,一噸煤燃燒熱值等同為500m³天然氣。
一噸煤燃燒產生2.7噸二氧化碳,而同等熱值的天然氣產生0.88噸二氧化碳。實際產生相同熱值情況下,使用天然氣較標準煤減碳68%。
另一組數據也驗證了天然氣的優勢。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北京燃氣集團、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和中國城市燃氣協會聯合完成的《天然氣在改善中國大氣環境中貢獻研究》報告在編制過程中,選取了位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的9家燃煤電廠、10家燃氣電廠以及31臺燃氣鍋爐、13臺燃煤鍋爐開展調研工作。
報告指出,氮氧化物排放(平均值)方面,燃氣電廠比燃煤電廠低55%。煙塵排放(平均值)方面,燃氣電廠比燃煤電廠低70%。若將所有的污染物折合成一個污染物當量,燃氣電廠比燃煤電廠污染物當量平均低46.7%。
從減排成本來講,燃氣電廠的單位減排成本是4.25元/兆瓦時,而燃煤電廠單位減排成本是6.18元/兆瓦時。能耗方面,同樣能源當量的天然氣、煤炭進行發電,燃氣發電比燃煤發電低約20%。水耗方面,燃氣電廠比燃煤電廠低約26%。
由此可見,燃氣發電比燃煤發電相關污染物排放量、減排成本、能耗、水耗都要小。燃氣發電更具有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和應用。
供給和需求雙重變化使得天然氣板塊從周期性行業轉變為成長性行業
(一)當前時點需求邊際上的變化:
1、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長大幅超過產量增長。
2021年1-6月,中國天然氣產量為104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99%;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860.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76%,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大于產量增速。進口天然氣總量為842.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3.81%,上半年進口天然氣占消費量的比重達45%,明顯超過歷年。
2021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市場供需兩旺,“淡季不淡”行情延續,下半年來看,國內市場或將“旺季更旺”。
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3300億方,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按照中國的工業體量、城市體量、電廠體量,當這三大主要用途都顯著增長,按照碳中和和清潔能源的推廣趨勢,從長期看,中國天然氣的消費量一定是超越俄羅斯和美國的。
由于中國還有自產的天然氣供給,中國進口的天然氣量僅次與日本,為世界第二。2020年中國進口天然氣量占消費量比重為28%。
從中國進口天然氣量的趨勢看,進口總量超過日本指日可待。
根據能源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預測顯示,2021年,日本LNG進口量預計約7510萬噸,而中國約為7550萬噸。這意味著,中國今年有望反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LNG進口國。
2019年美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占比32%,美國新增發電設施容量的55%由天然氣提供,全部發電量的39%由天然氣提供。目前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占比僅10%,有2倍增長空間。
(1)中國天然氣需求端短期催化:
1.陶瓷等行業全面使用天然氣;
2.北方取暖煤改氣持續深入;
3.目前庫存較低,還需要為取暖季備庫補庫;
4.國六政策天然氣重卡普及。
(2)中國天然氣需求端長期催化:
1.國家組建天然氣管網公司,管網深入各城市;
2.藍天白云保衛戰計劃,天然氣發電廠增多;
3.城鎮化,管網下沉各鄉鎮。
在長短期需求共振下,從7月開始,淡季的天然氣持續拉漲,形成了趨勢性供需缺口及持續漲價。
過往11月以后才可能上漲的天然氣,居然在七月開始就起來了,夏天的雪。
2、日韓兩國2021年開始實施凈零排放。
日韓兩國均在2020年宣布凈零排放目標,除計劃將燃煤電廠改用燃氣電廠外,兩國政府在對待核電態度上雖存在分歧,但結果是一樣的:日本核電重啟計劃不及預期,核電占比超過1/3的韓國則“持續推進去核化”運動,新增電源只能由天然氣機組來填補。
3、歐洲天然氣替代燃煤加速。
2021年,歐盟碳交易機制(EU ETS)進入第四階段,歐盟將2030年氣候減排目標由40%提高至55%,碳配額總供給大幅下滑,碳價不斷攀升,均價翻倍至每噸50歐元左右,燃煤電廠外部成本激增,電力公司大力推進天然氣替代煤炭。
4、由于上半年烏克蘭輸氣管道等問題,歐洲的冬季備庫幾乎還未展開,有補庫需求,目前歐洲天然氣庫存為近十年最低水平。
(二)當前時點國際供給邊際上的變化:
1、俄羅斯作為主要產氣國受美國制裁。
美國為了搶占歐洲市場,不僅鼓動波蘭等國反對“北溪2號”管線的建設,而且在對俄制裁中將出口油氣管道項目也納入其中,直接限制向參與這些項目的公司提供產品、技術及貸款。
截至目前,美國已經對俄羅斯的7個實體及其16艘船只實行經濟限制。
據悉,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產量接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但由于一些地區去年冬天異常寒冷的氣溫和今年夏天需求量暴增,俄羅斯國內需求也大幅上升。今年前8個月,對亞洲地區主要國家的出口也增長19%,俄羅斯產能已到天花板。
2、俄羅斯天然氣庫存幾乎耗盡。
一般而言淡季補庫,冬季去庫存,但是目前連主產區俄羅斯也沒庫存。智通財經網9月3日報道,俄羅斯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 PJSC)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將其幾乎耗盡的庫存增加至其創紀錄的目標水平,如此才能滿足今年冬天需要在俄羅斯國內儲存的天然氣量。
俄羅斯能源部部長Nikolay Shulginov則希望Gazprom能實現這一目標。這一目標意味著,Gazprom 將需要在2個月內每天向俄羅斯的地下儲藏庫注入2.8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于其對西歐每日出口量80%左右的天然氣。
可以預見,接下來兩個月主產地俄羅斯出口供給將大幅減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前所未有的天然氣供給危機。
3、澳大利亞氣源遇冷。
澳大利亞在2020年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第一LNG出口國,接近40%為中國購買。但隨著中澳關系變化,澳大利亞天然氣在中國遇冷,僅在今年一季度,澳大利亞在中國LNG市場份額從上年末的43%降至38%,部分企業陷入虧損泥潭。
4、美國“綠色新政”限制化石能源開采。
得益于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美國已成為全球第三的LNG出口國,特朗普曾大力推進頁巖氣開采。但隨著拜登當選,其“綠色新政”在稅收、鉆井許可證等方面限制天然氣勘探開采。
此外,在經歷了幾輪油價巨幅波動后,大多數頁巖氣生產商的首要任務是在盡可能降低成本,控制資本開支的情況下兌現投資者回報,償還債務并維持產出,進一步擴產難度較大。彭博社數據顯示,至少有10個LNG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
5、新產能建設周期長。目前新投產的LNG產能通常是2016年前后立項建設的。LNG上游煉化廠的建設周期較長,從決定投資到完全建成通常需要4-5年。
(三)國內油氣勘探資本開支保持高增長
國內國際需求高增長,國際供給受限制,國內需求導致的當前環境下只能提高國內天然氣開發強度來彌補。
由于三桶油沒有單獨的天然氣勘探開發資本支出數據,我們只能看他們包含石油的整體勘探開發資本開支,天然氣的資本支出由于基數小,會明顯高于整體的增幅。
三桶油2020年年報中對2021年勘探開發資本數據可以看出,整體支出增加了180億元,這還會是在油氣價格沒漲時候的預計。
油氣價格近期持續增長,與編制2020年年報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按照業界預計三桶油會大幅上調勘探開發資本開支,其中天然氣資本支出會增長數倍。
根據亞美能源、首華燃氣、藍焰控股的年報等公告,天然氣資源方都加大了天然氣開采的力度,資本開支也會大幅調高。
由于天然氣近年來依賴進口的現狀,天然氣供應保障和能源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
根據《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落實能源安全戰略,著力破解天然氣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有效解決天然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確保國內快速增儲上產。
8月30日召開的深改組會議,也明確要求我國是大國,必須具備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
根據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聯合編寫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1)》,完全市場化定價的資源占比從2015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20年的45%。
隨著天然氣市場化的提升,居民與非居民門站價格“并軌”,油氣公司今后有更大動力進行資本開支。
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1925億方,報告預計2025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達2500億方,2040年將達3000億方。
由于天然氣是一個老井產氣逐步萎縮,單井經濟壽命平均為7年,新增全靠新井的開發過程,實際年新增開發量約為400-500億方,其中開發設備投資增長遠高于產氣量增長。
根據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執行理事長、北京燃氣集團董事長李雅蘭的測算,天然氣需求量每增加500億立方米,能夠拉動天然氣產業鏈1.2萬億元投資。
新增的千億方天然氣,帶動天然氣設備投資2.4萬億,考慮到氣井萎縮及7年經濟壽命,維持每年400-500億方的新增產氣量,需要每年近2萬億的天然氣產業鏈投資。
通過央企、民企的資本開支計劃,可以預見天然氣開發設備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中客戶為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受益更為顯著。
下半年天然氣價展望
由于中國天然氣的需求超預期增長,上半年900萬噸的進口量,僅半年就把把全球的新增供給全部買完。
下半年北半球冬季需求又更盛,供需差額明顯,而國內國產氣和管道氣增量有限,只能靠進口天然氣填補,前所未有的天然氣供需缺口必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天然氣價格。
氣源產地基本是國內LNG價格洼地,以洼地價可以保守地看出天然氣價格趨勢。
山西易高的出廠價從2017年9月的2900開始啟動,最高漲到9200+。2020年從10月的2700開始啟動,最高漲到8600+。今年從7月的3600啟動,按趨勢預計最高將在12000-15000。
往年只有2-3個月的高價區間,今年將持續8個月以上。
潛在標的
天然氣漲價受益標的主要有3類。
1、一類是天然氣開采設備受益彈性最大。
在氣價低無持續漲價預期時油氣公司資本投入增速不高,當氣價高有持續漲價預期時,油氣公司和油服公司翻數倍加大設備采購,設備商產能利用率提升規模效應體現,凈利潤數十倍增長。
天然氣開采設備國內為雙巨頭,即杰瑞股份(SZ:002353)和石化機械(SZ:000852),之前杰瑞股份憑借5000型電驅壓裂取得領先地位,2021年石化機械的5000型電驅壓裂已經取得工業試驗(涪陵頁巖氣)成功和技術成果鑒定,石化機械有望憑借客戶優勢后發制人,綜合而言市場格局有利于開采設備出業績。
2、氣井類公司受益彈性第二。
直接享受天然氣漲價,凈利潤數倍增長,其中下游客戶為工業的更為明顯,下游為城燃的受門站價、保供等因素漲價幅度會有所制約。
3、一類是LNG接收站受益彈性第三。
目前是緊缺資產,新批受限,接收產能大、長協比例高的公司受益漲價彈性相對大,凈利潤翻倍增長。
小結
1、天然氣淡季不淡,以往冬季才上漲的,現在七月份就開始了大漲行情。預期價格上漲的持續性和幅度均會大超預期。
2、供應端新增產能有限,而新產能建設周期通常需要4-5年,未來幾年都會非常緊張。
3、需求端,國內受疫情和減排刺激需求增速快,海外受減排和地緣政z因素刺激也增速快。供需缺口在碳中和背景下越來越大。
4、按計算器是有礦的或者具有高長協比例的,且下游客戶是工業為主的企業最受益。
5、從股價彈性來看,或許底部的天然氣開采設備企業更應受到關注。
6、用“大、新、多、久、準”的題材判斷五字訣來看,天然氣板塊的持續性和高度都非常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