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政策:國家補貼私人購買
繼合肥新能源公交在全國率先投放,今年合肥市將推廣835輛新能源汽車,首批“合肥造”的新能源家用車預計10月上市,今年年內將向市場供應300輛至500輛。在推廣新能源汽車上,合肥搶先“試水”。
“首先是政策的扶持和刺激。 ”據合肥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介紹,6月1日,財政部等國家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合肥成為五大試點城市之一,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私人購買、登記注冊和使用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乘用車給予一次性補貼。在國家利好政策刺激和推動下,合肥緊急研究配套政策并出臺相關推廣細則。在這種背景下,年度推廣計劃、購車優惠方案、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租賃優惠方案等系列舉措迅速出臺。
“關鍵因素之一還是合肥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能力和推廣基礎,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合肥市科技局一負責人介紹,作為研發新能源客車多年的安凱公司,從2002年起就相繼開發了多種新能源客車,并實現批量運營,是國內第一批獲得國家發改委產品公告的純電動汽車生產廠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安凱推出了低能耗零排放電動豪華大客車。今年1月,安凱又在合肥市18路公交線上投入30輛車,組成我國第一條純電動公交線路,已成功運行40萬公里。而合肥另一新能源汽車勁旅,江汽在純電動商用車上也已先拔頭籌,進入即將上市階段。
一個擔憂:新能源車是否好用
記者日前在合肥市內選擇50個家庭通過電話進行抽樣調查顯示,對新能源汽車表示“有興趣”的占90%以上,但“有購買意向”的不到10%。這一意向同樣得到了廠家的驗證。 “與公共交通領域相比,新能源汽車在大眾消費領域仍然處在觀望階段。 ”江淮汽車銷售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被宣傳和推介,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領域的初步成功,確實有部分普通消費者向他們的銷售網點進行過咨詢,但真正出手的仍然不多。
作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的最大群體——普通大眾,為何“行動遠小于心動”?根據記者的初步調查,市民對新能源汽車的“了解程度”有限,因為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人對新能源汽車的“功能”、“特性”、“質量”、“性價比”等均存在疑慮,甚至是擔憂。 “聽說充一次電最多跑150公里,那我在高速路上拋錨了怎么辦啊? ”“行駛中能穩定,不熄火嗎? ”“購買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嗎? ”“國家的補貼真能兌現嗎”……在記者的調查中,類似這樣的疑問普遍存在。
根據“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藍皮書”介紹,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真正疑慮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軟肋”:一是技術還需進一步提高,二是新能源車的成本依然太高,三是我國解決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的制約難度大。
“普通消費者觀望的心理,其實也是一種初級市場心理的基本規律。 ”安徽財經大學一位市場營銷學專家稱,新能源車雖然是個新生事物,但要實現從“試水”到“市場”,必須要消除消費者疑慮的根源。
一道考題:能否大規模進入消費市場
新能源汽車如何實現從“試水”到“市場”的跨越?合肥市將以“租賃”的方式,讓新能源車開進普通家庭。合肥市計劃從今年起到2012年,推廣22500輛新能源汽車。今年計劃投入835輛示范運營。具體示范推廣模式是:成立專門的汽車租賃企業,將車租賃給個人,個人只需交納押金及租金便可以使用車輛。租期5年,租賃期間由專業維修服務機構維保,租賃期結束后車歸個人所有。與購買傳統車比較,消費者采取“租賃”新能源車的方式將節省下可觀的資金。
“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入市的條件,必須從試點示范入手,以政府補貼來減輕企業的成本負擔,推進新能源車盡快入市,接受市場的考驗,然后才能規模化生產。 ”合肥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說。
“關鍵是要解決新能源汽車的‘軟肋’問題。 ”在合肥安凱新能源汽車研發基地,一位管理人員介紹,必須要努力解決新能源車的技術瓶頸、成本太高和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如果質量不可靠,成本降不下來,配套設施跟不上,則很難形成大眾市場。
新能源汽車只有進入私人消費者的市場,才能夠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興的戰略性產業,消費市場,將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真正的考試。為解決目前存在的“軟肋”,合肥市在公交市場投放第一批30輛新能源汽車在安全行駛40萬公里后,正在積極組織安凱等單位開展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聯合攻關。為降低新能源汽車成本,除了通過改進技術外,合肥將通過加大對生產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規模生產降低成本。 “充電等相關配套措施和推廣優惠、扶持政策要到位和實用。 ”據介紹,目前合肥市針對大眾購買新能源汽車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補貼方案的草案,正在等待審批。在消費市場這道考題之前,合肥全力以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