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用電高峰好像比去年來的早一些。據悉江浙滬、山東、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的“炙烤”模式早早開啟。
不管愿不愿意,我們也開始了直面迎峰度夏期,無數電力人顧不上休整,一年一度的“大烤”戰役悄無聲息全面打響。
煤價是個很復雜的話題,想預測煤價更是一件不輕松的事情。各電廠的煤價情況都不一樣,況且又囊括長協煤、市場煤、進口煤,總體說來目前電煤煤價與2020、2021年同比環比均下降許多:那個價格真是瘋了,幾乎所有的火電廠在那波行情中都虧的慘不忍睹。
靠著煤價的松動,火電廠開始有了一點邊際利潤,大部分電廠開始扭虧為盈或者減虧爬坡階段。不過據《中國電力企業管理》記者在6月初調研的結果顯示:當前電煤價格依舊處于高位。
進入七月,全國多地氣溫持續偏高,電煤日耗快速上升,動力煤價格在6月下旬止跌回升。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三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持續上升,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發生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這種不確定的“黑天鵝”,很有可能會導致極端高溫天氣發生,造成電煤日耗將持續高位,進而拉動電煤價格上行。
不過迎峰度夏是各大電廠的“保留”節目,加上保供保電目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最拮據的火電廠在6月都囤了不少煤,庫存較高——彼時還是煤價的最低點。
陰差陽錯卻又歪打正著,火電廠算是占了先機。這些天火電廠鉚足了勁去搶電量,大負荷時間越長,掙的就越多。
一般預測迎峰度夏后,煤價將繼續周期性下滑。由于市場煤價跌破了部分地區的長協價,部分中長期合同兌現率下降。有人認為煤電可以翻身了,更還有人對煤價下跌表示幸災樂禍,甚至財聯社以“煤礦頂庫電廠不接,火電廠違約中長協“擺到桌面”?”為題撰文評論。
雖然我是靠發電廠吃飯的人,看問題向來站在火電廠的立場上,但是我既不希望煤價暴漲,也不希望它暴跌。
坊間總是喜歡說煤和電“頂牛”,我覺得煤和電其實本是一體,不分彼此,都屬于困難行業,本不該互斗,這么多年的難兄難弟又何必相煎何太急?
列位不妨冷靜想一想,如果電煤價格繼續大幅下跌,火電廠大幅盈利,那會一個什么局面?尤其是當前經濟形勢嚴峻,各行各業都在步履維艱的背景下。
火電廠絕大部分是國企,國企就要有國企的擔當和責任,況且發電行業本身屬于基礎行業民生工程,國家不想也不允許行業利潤太高。如果煤價持續降低,最直接的后果是降電價,反哺社會。
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火電裝機容量133239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41350萬千瓦,水電與火電裝機容量大約1:3。2022年我國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量占比分別為69.8%、14.3%、5%、8.2%、2.7%,水電是第二大發電方式。去年夏天江浙滬缺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來水電不足。
現在還沒到汛期,總體來說長江上游來水比正常年份少一些,但是也比去年要好很多,所以今年水電不會像去年一樣造成大缺口。
7月11日12時45分,長江三峽集團官宣白鶴灘水電站16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首次全開并網運行,全廠出力最高達1208萬千瓦。
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共安裝16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居世界第一,它穩定出力了,是個很好的標志。
加上發展勢不可擋的新能源,今年的迎峰度夏日子理應不會太難過。
唯一的意外是,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7月16日—19日訪華,重啟了暫停近一年的中美氣候會談。
會談主要談了什么,細節問題并不了解,但是從克里的發言多少了解一些端倪。
克里在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中國如何進一步擺脫對煤炭的依賴,以及將包括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減排這兩方面,雙方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討論。
我們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了那么多付出甚至犧牲,美國人居然還認為需要進一步擺脫對煤炭的依賴……
在克里訪華期間,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據新華社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要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做主。習近平還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