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法定供暖時間的到來,全國逐漸進入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階段,但就當前而言,全國天然氣供需形勢依然嚴峻。
早在今年10月16日,國家能源局就組織召開了2023年-2024年采暖季天然氣保供專題會議,明確要求,切實做好采暖季保暖保供工作,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也強調,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用能,完善應對極寒天氣和突發事件影響工作方案。
相關部門提早布置保供工作,與近兩年來北方地區再現“氣荒”問題有關。
在“煤改氣”早已進入平穩期后,氣荒問題頻繁顯露,尤其是河北省等北方地區。那么,今年各地相關企業如何打好預備之戰?
2017年,河北省就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大力支持農村地區“煤改氣”。彼時,燃氣企業積極落實,調動資金、人員、施工等優勢資源,確保工程建設按期完成,大規模的“煤改氣”工程陸續通氣點火。
但當時,由于天然氣需求的增加、中亞進口氣大幅減少以及氣價聯動機制未落實等問題,河北省各地的燃氣企業普遍承受了巨大保供壓力。數據顯示,河北省天然氣供需缺口超過10%,全省進入Ⅱ級預警狀態(橙色)。
此后,河北省冬季氣荒問題時有發生,尤其以2022年最為嚴重。自2022年11月15日供暖季開始,保定、邯鄲、邢臺等河北多地民眾反映限供或者停供天然氣的問題,農村尤其突出。本次氣荒一直持續到次年1月才有所緩解。
一方面,燃氣公司認為銷售價格太低。據悉,當時河北有的地方政府和燃氣公司商定的終端售價是2.4元/立方米。燃氣公司認為該價格太低,與供應端倒掛;另一方面,城燃公司認為上游石化公司賣給他們的天然氣價格過高,且政府也沒有提供補貼,所以造成了多賣多虧的現象,因此也沒有足量供氣的積極性。
據了解,石化公司銷售給燃氣公司天然氣的價格與國際天然氣市場掛鉤。而目前,天然氣價格依然在不斷上漲。今年11月2日,中國LNG市場均價5692元/噸,較9月初上漲1646元/噸,漲幅約40.68%。這意味著,今年燃氣公司依然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限供或者停供現象或許還將出現。
首先,可以考慮政府直接出錢補貼的方式。河北省已經在這方面進行探索。
早在今年早在9月,河北省各級政府就與城燃公司開始談判,要求企業不能斷供,而城燃公司的意見則是政府要補貼“高價氣”導致的虧損。對此,10月7日,河北省省長王正譜專門召開了采暖季保暖保供工作會議,并要求扎實做好今冬供暖季保供準備工作。
會后,各地政府承諾,對城燃公司“高價進低價出”的天然氣給予百分之百的補貼,保證城燃公司不虧損。
統計顯示,目前,河北省已有超過70個縣(市、區)政府與100多家當地燃氣企業簽訂了氣代煤居民用氣保供協議,覆蓋氣代煤用戶近800萬戶(河北全省氣代煤用戶約為1077萬戶),涉及人口近3000萬。
一個多月以前,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就《天然氣利用政策(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完善價格機制,落實好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指導各地建立健全能漲能降、靈活反映供需變化的終端銷售價格形成機制,更好保障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進一步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進程。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多地開始上調天然氣價格,開啟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以湖南省為例,其提出,當氣源平均采購價格上下波動幅度達到基準門站價格5%及以上,適時啟動氣價聯動機制;當市場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可暫時中止聯動。
具體到今年,為滿足供暖保供,上游企業已經提前有所準備。
11月4日,北京發布了寒潮藍色預警。為應對寒潮天氣,11月5日晚,北京宣布將于6日零時點火試運行,啟動供暖,這比法定時間提前了8天。
盡管政策明確,北京提前供熱期間,居民集中供熱單位不向居民用戶收取額外采暖費,暫未曝出居民供暖問題,但業內人士仍對提前用掉儲氣量、易導致后期天然氣供應緊張、影響天然氣價格穩定性的問題表示一定程度的擔憂。
這意味著,除了天然氣價格保障穩定之外,天然氣氣源保供同樣迎來大考。對此,目前,中石化、中石油上游單位也已經提前打響了“保供戰”。
近期,中石化已持續開展金壇、衛11、文23等9座儲氣庫的注氣工作。目前,中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已形成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超25億立方米,可滿足1.6億戶家庭1個月用氣需求。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在成都、重慶、川中、川南、川西北和川東北等6個片區分別組織召開客戶座談會,與多方共商冬季保供工作。其預計今冬明春生產天然氣185億立方米,同比增加9億立方米,保供期間計劃日均生產天然氣1.2億立方米。
中石油長慶油田陜224、蘇東39-61、榆37、雷龍灣四座儲氣庫已累計注氣12.8億立方米,將于11月中旬完成注采轉換,冬季日調峰能力將達到1000萬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