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京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火電裝機,光伏發電、風電躍升為我國的第二、三大電源,成為電力裝機的主體。可再生能源清潔替代進程持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該報告是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水電總院)連續第8年編寫的重要行業年度發展報告。本次報告推陳出新,打破了以往分能源品種縱向分析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嘗試以資源、開發、建設、利用、產業技術發展、政策、國際合作等系統全面、突出重點地呈現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
據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介紹,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實現了兩個“超一半”的歷史性突破,其中累計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一半,新增裝機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超過一半。
水電總院院長李昇指出,2023年我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強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配置消納能力,發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上述報告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高效利用水平,重大工程項目全面推進,產業鏈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國際能源合作取得顯著進展,大型風光基地、水風光一體化、光伏治沙、“農業+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同時,我國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力度加大,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突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還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水電總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易躍春分析,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呈現了以下新特點:一是大規模發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已突破15億千瓦大關,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超過5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一;二是高比例發展,由能源電力消費增量補充轉為增量主體,在能源電力消費中的占比快速提升,2023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超3億千瓦,占全部新增裝機的85%;三是市場化消納占比進一步提升,2023年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6845億千瓦時,占新能源總發電量的47.3%;四是高質量發展,既大規模開發,也高水平消納,風電和光伏利用率繼續維持97.3%和98%的高水平利用率,進一步保障了電力穩定可靠供應。
水電總院副院長張益國表示,進一步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要重視加強可再生能源資源詳查,尤其是對分省風能資源和太陽能資源進行更詳細的調查和評估,為我國新能源的優化布局提供資源數據支撐。還要繼續加強技術創新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繼續加大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特別是在光伏電池效率、風力發電技術、儲能解決方案以及智能電網技術等領域,確保可再生能源產業配套能力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還要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新模式,發展如光伏治沙、“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與綠氫耦合發展等新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高效利用,拓展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
在專家交流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建首席科學家張宗亮指出,通過進一步提升水電調節性能實施水風光儲一體化發展是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重要措施;“沙戈荒”大基地開發過程中要統籌好新能源開發與電網消納、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的關系;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氫東輸”骨干管網是解決氫能遠距離輸送的有效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工巖石力學專家周創兵指出,水電水利行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正在向“學科更交叉、開發更生態、建管更智慧、防災更韌性”方向發展。行業轉型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需要突破現有的組織模式、研究范式及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專家王仲穎提出能源轉型三條路徑: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與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融合點是終端用能高比例電氣化;二是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是實現電力綠色化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三是建立新型電力系統必須堅持系統統籌、堅持多元平衡,同時構建高度智能化的電網新形態。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