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發展
有基礎
●四川是全國極少數既有豐富綠氫資源,又有全產業鏈布局的省份
●早在2010年就開始前瞻研發布局氫能產業,并于2017年啟動產業化應用
有挑戰
●氫能終端使用成本還較高
●一部分關鍵技術仍存在“卡脖子”問題
有應對
●圍繞具有比較優勢的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行動方案》列出4方面13項重點工作任務
●對于四川氫能產業的主要短板,針對關鍵環節,給出18條具體措施
●四川將在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協同推進機制下設氫能產業推進專班,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進一步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及推廣應用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進一步完善四川氫能全鏈條布局,豐富應用場景,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建立氫能綜合管理體系。
《行動方案》定下一個具體目標:力爭到2027年,四川氫能產業綜合實力和應用規模進入全國第一梯隊,初步形成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
為實現這個目標,以3年為期,四川如何“氫”力沖刺?
厚積薄發
答好氫能產業“必答題”
要躋身全國第一梯隊,四川有基礎,也有挑戰。加快氫能高質量發展到了厚積薄發的關鍵階段——這是四川對氫能發展階段作出的判斷。
“厚積”來自何處?四川是全國極少數既有豐富綠氫資源,又有全產業鏈布局的省份。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早在2010年就開始前瞻研發布局氫能產業,并于2017年啟動產業化應用,先后出臺氫能發展規劃和相關支持政策。
如今,四川在氫源支撐上,形成初期以工業副產氫為主、綠氫加速發展的多渠道氫源保障體系;關鍵核心技術上,解決了海水制氫等“卡脖子”問題,下線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建成國家級氫儲運加注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產業鏈布局上,現已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58戶,科研院所16家,覆蓋氫氣“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應用場景上,聯合重慶持續推動“成渝氫走廊”提質擴容,推動10余個市(州)開展氫車示范,現已投入氫車706輛,建成加氫站18座。
“薄發”的方向,也是四川的“必答題”。
“當前,四川氫能產業尚處發展初期,整體布局還不盡完善,研發、制氫、用氫,以及氫車購置等各環節成本還較高,導致應用單位接受程度不高。”四川榮創新能動力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維榮告訴記者。
加快出臺激勵政策,降低氫能終端使用成本,已“箭在弦上”。
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補充,此前四川暫未明確將氫氣參照燃氣管理,制氫加氫基礎設施審批難度大、布局較少。同時,一部分關鍵技術仍存在“卡脖子”問題,需要集中攻關。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動方案》的出臺,立足市場優勢,直面現有問題,無疑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陳維榮指出。
給出打法
破解成本偏高、應用場景偏少問題
《行動方案》由經濟和信息化廳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在廣泛調研、借鑒全國各省(區、市)有效做法的基礎上形成。
“突出優勢特色,同時以問題為導向。”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處室負責人指出兩大思路。
圍繞可再生能源制氫、固態和液態氫儲運、長壽命燃料電池、氫能軌道交通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行動方案》中,列出完善全鏈條布局、豐富應用場景、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建立氫能綜合管理體系等4方面13項重點工作任務。
為提速規模化應用進程,擴大氫能交通應用,《行動方案》提出,持續推動“成渝氫走廊”提質擴容,分批打造“川藏線”“成德眉資都市圈”“攀西雅成”“成德綿廣”“成資自瀘”“成遂南達”等“綠色氫路”。
原始創新方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依托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氫儲運加注裝備)、天府實驗室、長壽命燃料電池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加強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等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等。
而對于四川氫能產業的主要短板,也有具體措施,主要針對政策機制突破、創新研發、推廣應用、金融支持等關鍵環節,一共18條。
為解決成本偏高問題,四川給出一套系統的打法: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參照國家標準給予獎勵,降低用戶終端購置成本;對加氫站建設給予獎勵,省市聯動降低氫氣價格;免收氫能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降低用戶使用成本;支持制氫企業與電網企業通過協商電價、配置新能源資源等手段,降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
破除政策機制障礙上,《行動方案》則以更靈活的機制推動產業加快發展。
比如,明確氫能關鍵環節主管部門,由燃氣主管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對加氫站(含制氫加氫一體站)進行管理,允許在化工園區外建設電解水耦合制氫項目,充分利用化工園區外工業副產氫資源。
“此前,制氫項目必須進入化工園區,相關舉措將大大加速制氫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降低氫氣供應成本,為產業注入‘氫’能量。”陳維榮說。
針對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行動方案》則明確支持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研發攻關和標準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氫能創新平臺,加速提高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水平。
同時,四川將在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協同推進機制下設氫能產業推進專班,明確由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級有關部門和各市(州)作為成員單位,根據自身職能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