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大閘蟹悄然爬上我們的餐桌。你是否想過,這秋日珍饈和太陽能光伏電站也有著不少聯系呢?
中電在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和揚州市公道鎮的太陽能光伏電站開展“漁光互補”項目,利用水上發電,水下養殖,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眼前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綠水盈盈,蝦肥蟹壯,我們跟著鏡頭一起去體驗豐收,“趕蟹”上桌吧。
2013年,中電在江蘇省的第一個投資項目“泗洪太陽能光伏電站”開工建設。始建之初,這里是一片沼澤,蘆葦荒草叢生,水澇災害時有發生。在光伏電站建設基礎上,通過漁業水產專家論證,選擇合適地區,局部區域開展水產品養殖。上層用于光伏發電,下層用于水產養殖,采用以螃蟹為主,小龍蝦、桂魚為輔的綜合混養模式。一地兩用,不僅提高了水面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的經濟價值,更在當地探索出一條“漁光互補”的產業新路,同時通過魚塘設施完善了蓄水排澇管理,降低水澇風險,造福一方。
2023年,揚州公道太陽能光伏電站投運并網。在泗洪經驗的基礎上,揚州公道電站深入推廣“漁光互補”模式,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整個光伏區域在建設期間同步規劃養殖設施,實現了并網后快速實施“漁光互補”養殖,并在首年即獲得豐收。揚州公道太陽能光伏電站是江蘇省第一個配套儲能的市場化光伏項目,綠電溢價提升了項目投資收益回報。中電還在揚州公道建設了在內地的第一個新能源集控中心,開啟了在華東區集中管控多個光伏電站的新運營模式, 實現效益和管理上的雙重提升。
兩個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漁光互補”水產養殖面積共約1,500畝,同時踐行低密度生態養殖模式,預計年產量螃蟹超過8萬斤,小龍蝦超過12萬斤,另外還有甲魚、桂魚等魚類產品產出。漁業養殖提供多個就業機會,有效緩解了當地村民外出工作的壓力,增加了他們的家庭收入。同時,在“漁光互補”模式下,光伏板的遮擋減少了水面蒸發,穩定了水溫,抑制了藻類生長,從而優化了水產養殖環境并提升了水質,創造了經濟和環境的雙綠色模式。
目前,中電正在江蘇省持續開發新能源項目,省內業務發展方向以光伏發電為主,同時研究新型電力市場主體,包括獨立儲能、虛擬電廠等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