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領域的價格戰仍愈演愈烈!
近日,重能新疆天山北麓新能源基地項目儲能設備采購開標,共有50家企業(去除重復企業)參與3個標段共0.8GW/3.2GWh儲能設備的競價。
報價區間為0.398-0.63元/Wh,其中,4小時儲能系統最低報價低于0.4元/Wh,再創歷史新低。
受鋰價持續震蕩下行,產業鏈產能階段性過剩、供需錯配疊加歐洲能源危機緩解,戶儲進入去庫存周期等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近兩年,儲能電芯、系統價格一路下行。
目前,儲能電芯價格已進入“0.3元/Wh時代”,對比年初下跌近2/3;儲能系統價格則接連跌破0.6元/Wh、0.5元/Wh,全面邁入“0.5元/Wh時代”,較年初下降約1/2。
此次,4時儲能系統報價低于0.4元/Wh,說明價格戰并沒有如業界預期的那樣“接近尾聲”,反而有繼續下探的趨勢。
一般而言,280Ah磷酸鐵鋰儲能電芯理論成本約為0.34元/Wh,目前的市場價格已經逼近電池企業成本線,有的二三線廠商正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
也有行業人士表示,“儲能系統0.5元/Wh已經低于成本價,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盈利。”
誠然,招投標市場的報價是市場行為,但長期的低價甚至低于成本價的競爭最終傷害的是整個行業。
首先,長久的價格戰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嚴重,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不利于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技術革新。
其次,一些靠低價獲得訂單的企業在成本的壓力下,選擇一些低價電芯或者B品電芯,產品的循環次數、容量等參數指標無法得到驗證,無可靠管理與預警處理系統,給儲能安全埋下隱患。
還有,儲能產品價格一降再降,持續拉低了海外市場對于價格的預期,影響海外戶儲經銷商的備貨意愿,造成海外市場需求減弱,不利用儲能企業出海。
實際上,長期的價格戰給儲能產業帶來的影響已然顯現。
第一,對于一個行業而言,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至關重要,不僅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行業技術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從半年報、三季報情況來看,電芯、系統集成等產業鏈企業持續承壓,多數企業“增收不增利”,虧損的企業不在少數。
第二、行業正在加速洗牌,馬太效應逐漸凸顯,強者恒強的格局形成,從國內外市場的招標、訂單情況看,市場份額逐漸向具有綜合實力的頭部企業集中,行業大佬所稱的“80%儲能系統集成商將要倒下”這樣的斷言正在發生。
第三、作為儲能領域最火爆的賽道之一的工商業儲能率先受到儲能安全壓力。
4月初,溫州一工商業儲能項目起火,隨即溫州掀起了一場工商業安全整改風暴并很快席卷整個浙江省,有報道稱當前浙江超50%以上的工商業儲能正面臨整改。
下半年以來,多地加強了消防安全驗收標準并且正在制定消防安全標準規范,雖然有利于為儲能安全設置“防火墻”,但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儲能企業的安全成本。
一段時間以來,終結價格戰,促使儲能產品價格止跌回穩,向著理性、有序、健康的方向邁進是行業企業的共同心聲,這需要監管部門、行業、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實際上,今年以來,無論是頂層設計、國家部委還是行業都在試圖扭轉當前儲能低價競爭的局面。
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特別強調,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11月,工信部發布的《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優化市場環境,加強對專利侵權、市場壟斷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預防和懲治,化解行業“內卷”現象,維護健康公平市場環境。
另外,自2023年“827”新政以來,金融監管部門相繼出臺了新“827新政”、“315新政”、“國九條”、“科八條”等嚴監管政策,加大了對有科技硬實力企業的支持力度,將一批熱衷于投機、賺快錢、熱錢的資本擋在了門外,防止了資本的無序擴張給行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行業自律方面,實際上,低價競爭不僅出現在儲能領域,風電、光伏行業也受到了價格戰的沖擊,這兩個領域率先開展了“反擊戰”。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組織召開以“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為主題的座談會,聚焦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過剩產能。
在會議中,限價方案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確定了0.68元/W為行業最低成本,若低于該價格投標中標便涉嫌違法。
風電企業緊隨其后,10月16-18日,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明陽智能、三一重能等12家國內主流風電整機企業共同簽署《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對低價惡性競爭作出了抵制。
風光行業先試先行為儲能行業的行動提供了參考,作為在招投標市場有風向標意義的央企率先行動。
據媒體報道,已有央企開發商針對其擬招標的儲能項目修改了評標辦法,新規內容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評標的基準價不再是最低價,而是中間價;技術權重從50%提升到55%,價格權重從45%下降到40%;招投標門檻提高,累計合同業績超舊規10倍。
新規的意義在于,突出技術和業績要求,將扭轉靠低價贏得市場的不良競爭局面。
其中,技術權首次重壓倒性超過價格權重,使得具有技術實力的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業績門檻提高將篩選掉一批無穩定業績、缺乏實證經驗的中小企業。
供給端方面,一些鋰業巨頭正在通過減產等措施改變供需關系,迫使鋰價回升,從而促進鋰電池產能出清,促進儲能價格回歸理性。
比較風、光兩個領域在行業自律方面自發的“大動作”,儲能行業也期待一次凝聚理性競爭共識的風向標意義的行動。
因為,未來儲能的諸多應用場景考驗的是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成本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僅靠成本端的控制,或者采取一味低價競爭的措施,在競爭中難以立足。
產業鏈企業只有凝聚理性競爭的共識,扎實做好產品、持續進行科技創新,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開拓新應用領域,深耕儲能賽道,才能擺脫“內卷”帶來的無序價格競爭,共同促進行業進入理性發展狀態,否則將“一損俱損”。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