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正縱深推進,新一批改革舉措呼之欲出。近日,多地2025年預算報告出爐,“財稅改革”成關鍵詞,零基預算、消費稅改革等被頻頻提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此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圍繞預算制度、稅收制度、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等作出系統部署。
在稅收制度方面,去年12月1日起水資源費改稅試點全面實施,拓展了地方稅源;增值稅立法完成,我國現行18個稅種中已有14個制定了法律。
在預算管理方面,多地聚焦零基預算、績效評價等,優化財力統籌。山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山東省財政部門很多創新性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例如在全國率先實施績效評價“末位淘汰制”等。
廣東從2025年預算編制開始,全省一盤棋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優化財政資源配置。2025年省級預算優化調整專項資金項目112個,騰出超過100億元資金;取消支出項目180個,收回27億元。
“現階段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綜合統籌、規范透明、約束有力、講求績效、持續安全的要求,推動了財政科學管理,提升了系統化、精細化、標準化、法治化水平。收入上加強了財政資源統籌,支出上深化了零基預算改革,管理上更加突出績效導向。”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曹堂哲說。
展望2025年,更多具體改革舉措呼之欲出。例如,山東提出大力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增強對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的財力保障;江蘇提出推進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
在曹堂哲看來,下一步,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將在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健全預算管理鏈條、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另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還會與兜牢‘三保’底線、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體系、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財會監督、財政數字化等改革措施協同發力,取得系統性突破。”
專家還指出,本輪財稅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其關鍵詞在于“自主”二字,說明財稅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增加地方財政運行的自主性。
“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近年來我國地方財政運行面臨一定困難與挑戰,需要通過財稅體制完善與稅制改革積極應對。”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院長、教授樊勇表示,將中央稅調整為共享稅、地方稅,或者調整共享稅中地方稅的分享比例是當前增加地方自主財力的可選手段。
事實上,諸多改革舉措也將聚焦于此發力。例如,《決定》提出“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等。
記者觀察到,多地已經展開部署。例如,天津提出“圍繞消費稅等開展政策性、前瞻性稅制研究”;湖南則表示“密切跟進中央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及下劃地方、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適當下沉非稅管理權限等重大稅制改革部署”。
“這一系列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將不斷提升地方政府自主財力,為地方政府更加積極主動地提供公共服務、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財政保障。”樊勇說。
值得一提的是,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此前表示,在明確改革原則和方向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有關方面因地制宜推進改革創新,組織開展了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并擬在部分地區開展財政科學管理試點。
李峰表示,2025年,山東省財政部門將以開展全國財政科學管理綜合試點為抓手,進一步全面深化財稅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財政保障。例如,在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方面,著力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省財政直管縣改革,靶向激發市縣經濟發展活力。
“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從周期性調節的角度看,將著力發揮政策的引導及支持作用,通過貫徹落實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從投資、消費及進出口等方面繼續加大對于經濟回升向好的支持;從結構性調整的角度看,將通過繼續完善稅收立法、優化支出結構、規范稅收征管等,助力產業結構及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