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美國氣候變化法案未獲國會通過,8月初聯合國本年度的第三次氣候變化談判無果而終,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第55次會議否決了中國22個CDM項目,這說明全球碳減排市場前景很不明朗。”高級能源和碳融資專家沈一揚博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這一切似乎為10月初的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和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氣候變化大會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了解,《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失效,國際上一直未有任何關于氣候框架談判的利好消息,歐美各國等一些從事CDM交易的國際機構已經不再簽訂新的項目,碳交易市場前景越來越模糊。
是福,還是禍?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明年將超過世界石油市場的總量,中國占據其中三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當中國政府承諾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45%的時候,這為中國市場創造了巨大商機。
據悉,北京環境交易所的累積碳交易合計減排量超過700萬噸,已經促成的CDM項目總交易額達3000多萬元;北京市目前已簽發的碳減排量達1.3億噸,以一噸10歐元的較低市場價格計算,總額即是13億歐元。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龔俊松公開表示,如果是強制減排,那么目前很難討論碳交易所涉及的企業,關鍵看國家相關政策如何制定,如果是自愿減排,那么所有的企業都可以涉足其中。
中國大唐集團是國內較早接觸CDM項目的企業,目前其通過碳交易已經實質獲得的收入超過2億元人民幣。按照現在歐洲碳交易的價格十幾歐元左右來推算,像大唐集團這樣,通過CDM項目獲利過億的企業不在少數。為了適應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中國現在已經成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等三大碳交易機構。
中國巨大的碳交易市場也吸引了很多國外公司,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聚集在國內三大碳交易所周圍投資運作碳交易的外資已經超過一百億元。
碳交易規則亟需出臺
2012年《京都議定書》即將到期,在全球新的氣候變化框架沒有確定之前,碳市場又將走向何方?
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家,又處于碳交易產業鏈的低端,交易的買主大多集中在歐洲,還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碳交易市場。自愿減排能否為國際碳交易前景營造良好的環境也是未知數。
“自愿減排,首先來源于人們對環境的重視和自身覺悟。現在將碳減排作為獨立部分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越來越多,不僅是跨國巨頭,國內的很多公司也有加入進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個人開始了解并自愿開始節能減排。”沈一揚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現在VER市場的市場發展機制很重要,在現在沒有出臺國際性的強制性指標的大背景下,VER市場的機制將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正在制訂國內自愿減排管理規則,目前該規則已經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對媒體透露,根據目前的情況看來,建立碳交易的量化審核標準是有很大難度,而建立自愿排放交易的體系在技術上實施比較容易。
沈一揚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政府為建立國內自愿減排體系設立規則正是國家重視碳交易市場的表現,這份借鑒了CDM管理辦法的規定一旦形成一整套的管理體系,將對建立我國的碳排放體系奠定重要基礎。這也是建立中國式減排標準體系的第一步,是我們在推行市場化減排機制上的一種有益嘗試。
碳買家何在?
節能減排的愿望是很美好的,但現實問題是誰來購買碳?
“就現在看來,國際的買家還是中國自愿減排很重要的投資方。關鍵還是看國際氣候公約談判的進程。”中國農科院農業與氣候研究中心主任林而達表示。
就自愿減排而言,買方力量的培養是決定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國際買家是中國自愿減排很重要的投資方。完善國際碳交易體系關鍵還是看國際社會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氣候談判的進程。
“節能減排動力不足,缺乏第三方的量化審核,自然導致國際上自愿減排市場發展不樂觀。”一位業內專家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2009年,全球自愿性碳交易市場的交易總額為3.82億美元,平均價格為每噸6.4美元,均比2008年相比下降48%和13%。
“自愿減排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但是如果是自愿減排而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目標,最后可能效果有限。”業內人士李峰認為,最好還是依靠強制性的減排目標來推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