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國資委搭臺、國內16家中央企業參與的“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正式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央企業中的汽車廠家、能源企業及其他相關企業就我國電動車發展組成的強大陣容,被業界稱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國家隊”。
此前,由中國汽車行業協會牽頭組織的由10家整車企業參與的中國汽車行業T10電動汽車聯盟,已形成“行業隊”;而北京、重慶、吉林、江蘇、安徽等地方上分別組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則成為“地方隊”。由此,形成了我國在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國家隊”與“行業隊”、“地方隊”共存的局面。
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和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曾多次強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要多采用聯盟的形式,很多重大問題是某一家企業及少數幾家企業難以承擔的。
由此看來,建立產業聯盟當然是好事,它從某一領域把相關的優秀企業聚集到了一起。但就像當時各省爭上汽車項目時一樣,當一個新興的產業接二連三地出現聯盟,就不得不讓人們有所擔心:“聯盟”的發展是不是有點過了?
“加入哪個隊都有錢?!睒I內人士都知道,正是由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有上千億元的投入,才有了中央乃至各個地方、各個級別的各種相關企業爭相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的熱潮。在國家和地方真金白銀的鼓勵政策面前,再好、再壟斷的企業老總們恐怕都會坐不住了。
實際上,就在“國家隊”成立的那一刻起,已經從汽車行業和地方企業里傳出了怨言和擔心。一些人士抱怨央企們組成了“壟斷聯盟”,不帶地方企業玩;一些人士則擔心如此分幫結派,新能源汽車產業會不會與當年的傳統汽車產業一樣陷入混亂的格局。
我們稍微仔細觀察一下就能發現,“國家隊”中的幾家汽車企業同樣是“行業隊”中的成員,而“行業隊”中的部分車企又分別是已經成立的幾個“地方隊”中的中堅,三個隊中的許多隊員是相互交叉的。因為都是依靠政府扶持,從扶持力度上看“國家隊”當然是最強的,但“行業隊”在汽車專業技術領域和相關標準上具有獨到的優勢,“地方隊”則在本地區的示范運行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先天優越條件。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個聯盟要想取得領先,他們的產品也還要拿到市場上靠最終消費者來加以檢驗。無論哪個隊,他們的產品在制造與使用環節中都有可能要經歷從“國家隊”或“行業隊”下放到“地方隊”的過程。也就是說,市場對出自哪個聯盟的產品都是一視同仁的,使用過程中是不分哪個隊的。
回到傳統汽車領域。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容量的增大,整體市場化特征已經越來越明顯,除少量政府采購和出租車等市場外,在市場上已經幾乎看不出使用產品的地域特征和企業背景,更不用說汽車產品還有什么組織印記。
因此,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從發展國家新興產業的角度出發,“國家隊”、“行業隊”、“地方隊”三者至少應該在行業發展規范和標準面前打破聯盟界限。否則,雖然三方面都口口聲聲說要“共享”和“共贏”,但人們擔心的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標準混亂、產品參差不齊的局面可能很快就會來臨。這樣,在非市場機制下形成的所謂“聯盟體制”可能就要長期依靠政府的補貼,并將導致長久的市場不興。
當我們面向國家制定的2020年中長期節能減排戰略,任何不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小小舉動都可能成為中國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塊路障。到那時,如果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沒有什么起色,那么誰也不用再標榜自己是什么隊的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