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不排除全國已經上線脫硝改造的火電企業里,在0.8分/千瓦時的補貼狀況下仍有盈利的佼佼者,但每個地區、甚至每臺機組的情況不同,也都會在客觀上影響到電廠運營的成本。上述華中某電廠設備管理負責人也明確說:“每個電廠所用煤質、設備情況都不一樣。有些電廠機組利用小時高,負荷率高,各種指標就都會表現的好一點。”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在役脫硝改造和建設同時安裝脫銷設備的百萬機組,因擁有其設備利用小時數高,廠用電率低、補貼兌現快等客觀優勢,“在我們投產當年就已經賺錢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萬標桿電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國電集團相關負責人在公開采訪時曾經表示,在他們集團進行的測算中,機組脫硝運行成本最低約為0.5分/千瓦時,但這一機組規模很大、發電量多、排放氮氧化物的原始濃度較低,同時剩余運行時間還有20年左右。
潘荔也曾公開表示:“希望能根據不同機組類型、不同脫硝工藝、不同煤質等,劃分不同的脫硝電價范圍。”
國家現行的統一電價補貼,雖然簡單易操作,但由于對地區性的差異化考慮較少,未能很好的促進產業升級及激勵企業在達標排放之后的持續改進。眾所周知,我國資源分布具有其特殊性,各地用電負荷都千差萬別,對于小機組、利用小時數較低的電廠來說,高額的脫硝成本、現行較低的補貼電價,組成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成為企業盈利路上一個不容小覷的難題。
節能環保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火電企業理應擔當起此項責任,但十二五規劃中的各項指標,對于企業來講并不簡單的只是落在紙面上的數字和符號。企業要考慮的是整體經營狀況,歸根結底,企業最終的目的仍是要盈利。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企業還更承擔著帶動經濟發展的原始責任。而單純從節能環保層面來說,此項工程的成本也應該分攤到社會各個層面,具體到火電方面,這個成本,應該由整個鏈條上的各個角色(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共同承擔,而如何做到合理分攤,或許應該由有關部門做更多考慮。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