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3年多后,近期,一系列新型煤化工項目在中國西部地區正式宣布開閘。4月初,中石化麾下全球規模最大、轉化效率最高的煤制天然氣生產基地已在烏魯木齊啟動建設。
特別是近一個月,已有5個煤制天然氣、4個煤烯烴和1個煤制油項目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路條”,即同意其開展相關前期工作的批文,總投資金額高達2000億~3000億元。
在經歷2009年前的煤化工熱潮后,面對中國重啟的煤化工大幕,環境、水資源、能源轉換效率等都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尤其在當前國內霧霾頻仍之時,許多人都在質疑:重啟煤化工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但多位業內人士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在當下的中國,對降低大氣污染而言,重啟新型煤化工可能并不是最好,但卻是最現實的選擇。
相對清潔高效
基于中國“多煤少氣貧油”的現狀,為保障能源安全與能源自給率,當前國內每年消耗的煤炭幾乎相當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
今年2月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中國2012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為36.2億噸標準煤。據業內人士預計,去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約為66.4%。
眾所周知,燃煤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污染源。歲末年初,北方大量使用煤炭取暖導致大氣污染一度達到頂峰。自此,業內外對中國加快“能源去煤化”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此背景下分析,近來煤化工的“開閘”與能源去煤化的趨勢頗為不符,推廣天然氣、新能源等清潔能源顯然對推行能源結構轉型更加合適。
但煤炭行業資深分析師李廷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中國現有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很難發生改變。
“儲能是新能源發展的瓶頸,核能建設周期長且安全性能具有不確定性。天然氣國內開發速度跟不上需求、進口率已高達32%,頁巖氣和煤層氣的規模則很小。所以,短期內要保障能源安全與滿足需求仍須依靠煤炭。”李廷說。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宛學智也認為,未來10年之內,沒有任何能源可以替代煤炭在中國的供能地位。
短時期內煤炭主體地位難以被撼動,如何提高煤炭的清潔利用成為降低污染的關鍵。而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新型煤化工,則為此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
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生產潔凈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產品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氣等,它與能源、化工技術結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體化的新興產業。
以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為例。目前“煤改氣”已成為降低污染的有效手段,但天然氣一時難以完全滿足需求,煤制天然氣則可以彌補這塊缺口。
李廷指出:“較之燃煤的高污染,煤制氣的終端利用較為清潔。而且可以將煤制氣集中在特定的區域生產,在工廠中將硫、氮等污染物集中處理后,再向外輸送。”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重啟的新型煤化工項目中一半為煤制天然氣,其目的就是為增加天然氣的供給。”
“中國今后推廣的清潔高效的新型煤化工,盡管不是降低污染的最佳選擇,但卻是最現實的選擇。”李廷說。
市場低迷助“開閘”
從當前我國煤炭市場現狀來看,煤炭價格依舊持續低迷,供大于求的狀況并未得到改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綜合平均價格延續了幾個月以來的下跌趨勢,3月底時報收618元/噸,已降至3年來的最低點。
對此,李廷指出:“虧損嚴重的煤炭企業現在都在尋找出路,在價格持續走低時,拓展下游市場是很好的選擇。”
他認為,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等新型煤化工市場前景被看好,而且從國家的角度看,也希望能促使煤炭企業向清潔高效的化工行業轉型。
任浩寧也表示,國家對新型煤化工“開閘”與煤炭整體走勢密切相關。“當前煤炭企業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國家也想給其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借此消耗當前儲存的大量煤炭。”
不過,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祾譞卻對新型煤化工的開閘表示擔憂。因為過去我國煤炭企業中真正愿意發展煤化工的很少,大多只是為了“囤煤”。
李廷告訴記者,以前這種囤煤現象確實比較嚴重。“在前幾年煤價居高不下時,許多企業為獲得探礦和采礦權會對當地政府承諾,開采的5%~10%的煤炭將就地轉化——通常便是發展煤化工項目。但最后大多演變成囤煤,等到第二年煤炭漲價后再待價而沽,并不是真的建設煤化工項目。”
但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目前煤價的一路走跌,這種“囤煤”的現象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難以再現。
任浩寧說:“目前進口煤對國內煤價的沖擊非常大,煤炭價格還在繼續探底。如果煤炭企業建設新型煤化工項目,還有可能帶來一定的盈利,這是在市場不景氣之下必須作的自救選擇。”
抑制不良勢頭
盡管新型煤化工是中國能源轉型最現實的選擇,但水資源、能源轉換效率、經濟性等問題始終是煤化工無法繞過的障礙。對此,李廷坦言,這些質疑將會一直伴隨煤化工項目的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煤化工行業生產1噸煤制油約耗水9噸、煤制烯烴約耗水20噸、煤制天然氣則為6噸,可見其對水資源的消耗相當之大。
任浩寧告訴記者,煤化工項目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已顯現苗頭。“如當前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內蒙古等地引入黃河水開展的煤化工項目,已對黃河流域的生態和當地環境帶來一定影響。”
那么,究竟該如何降低新型煤化工的諸多負面影響?
李廷表示:“煤化工是技術性非常強的行業,但只有發展才能帶來技術進步與提升,不能因此就‘封殺’煤化工。好的技術能讓水耗與能耗降低,污染處理也會做得更好。”
任浩寧也認為,由于中國煤炭儲量的確非常豐富,因此難以將煤化工完全叫停。“環境與能源轉換效率等問題可以通過技術革新、設備改進加以完善,新型煤化工還是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但多位業內人士均對記者表示,當前集中上馬、密集批復的煤化工項目過多,必須立刻遏制這一苗頭。
“污染能源——尤其是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是中國未來的重要課題,但千萬不能因此‘一窩蜂’地上馬新型煤化工項目,要有選擇且在能夠控制的范圍之內。”李廷說。
任浩寧特別強調,一定不能偷換“新型”煤化工的概念。
“我們通過一些相關指標的對比發現,許多打著‘新型’煤化工噱頭的項目并沒有實質性改變,如污染指數等。只是將以前的煤化工項目改頭換面再次包裝后推出,表面上看是清潔環保的項目,其實很多只是‘新瓶裝舊酒’。”任浩寧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