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達到7.1%,其中二季度增長7.9%,這是中國經濟自2007年三季度以來同比增速連續七個季度回落后的首次加速。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逐漸顯示出了企穩回升的態勢,并預測在下半年進一步回暖,如果能夠在三、四季度鞏固這一回升基礎,年內實現“保八”的任務應該有望。
隨著中國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中國的環保投資力度持續加大。根據“十一五”規劃,2006年到2010年期間我國的環保投入總額將達到1.4萬億人民幣,比“十五”期間增長64%,環保投入將占同期GDP的1.5%以上。另外,2009年,中央財政環境保護支出達1,236.62億元,比2008年增長18.9%,其中安排節能減排資金495億元,也比2008年增長17.0%。
根據全球知名增長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預測和分析,2009至2013年間中國環保產業的復合增長率很有可能會兩倍于GDP的年增長率,遠遠高于傳統行業的平均增長率,這一發展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政策的引導分不開的。中國的環保投資已由早期僅占GDP 0.5%的比例增加到了目前的1.3%以上。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中國環保產業年收入總額約為7,900億,到2010年中國環保產業的產值預計將超過1.1萬億元的規模,其中環保裝備1,200億元,環境服務1,000億元,資源綜合利用6,600億元,潔凈產品2,500億元。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日前也表示,“十一五”后半段,中國將繼續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規模。國家將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城市污水處理、城市垃圾處理、燃煤電廠脫硫等八大重點環境保護工程,總投資約3,336億元。持續不斷大規模的投資指向環保領域無疑將拉動這一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和升級。
危機下的中國環保產業
2008下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讓人猝不及防,持續已近一年。雖然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受到的沖擊不及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但目前尚未明朗的外部環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環保產業,尤其使得來自工業領域的需求縮水。
舉例來說,從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的半年內,隨著出口受阻以及國內需求減速,不少排放量大、能耗大的資源類產業企業,都被迫減產甚至局部性停產,工業領域的不景氣使得工業廢物和污水產生量的增速都有所放緩,隨之拖累了相關設備和服務的增幅。但是另一方面,來自于城市廢物和污水處理的需求卻在持續不斷的擴大。
這一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 “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的目標推動。2008年末,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45.7%,Frost & Sullivan認為這一比率在未來的五年內很有可能會突破50%的大關。2008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平均已由2005年的52%提高到了66%,年末全國設市城市、縣及部分重點建制鎮共建成1521座污水處理廠,在2005年的基礎上也獲得了67.3%的增長。目前發達國家的城鎮污水處理率平均在85%左右,可以預見,這一差距的存在將至少推動城市污水處理相關領域在中國繼續保持至少十年的快速發展。
其次是固體廢棄物處理領域,尤其是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在中國更是蘊藏著2000億的市場。據6月初環保部公布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8年中國進行無害化處理(主要通過填埋、堆肥和焚燒等手段)的城市垃圾量達到了10215.5萬噸,無害化處理率為66%。在幾種主要處理方式中,又以垃圾焚燒發電最為看好。“十一五”規劃中,垃圾發電也是國家今后重點扶持的幾個領域之一。然而,目前中國的垃圾發電事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設備和技術也大都是由國外引進,較領先的國家有德國、法國、美國和日本。金融危機的發生也使外資陸續發現了這一領域在中國的巨大潛力,從而將更多精力轉向中國市場,近期的實例便有來自美國的惠明集團和來自法國的兩大環境巨頭蘇伊士和威立雅。
面對金融危機,國務院于去年年底出臺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有2,100億元是直接投向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的,占總投資額的5.25%。今年年初,國務院又頒布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隨著細則的陸續出臺,我們可以發現,產業振興規劃對環境保護做到了統籌兼顧,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例如鋼鐵產業的淘汰落后產能、汽車產業的新能源車和小排量車、石化和有色金屬產業的推廣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等。另外可喜的是,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編制《節能與環保產業振興規劃》和《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出臺。
中國節能減排形勢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央分兩批安排新增投資2300億元,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恢復重建,其中安排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資為230億元,占10%。
據6月初環保部公布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8年我國不僅繼續保持了 “十一五”污染減排兩項約束性指標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雙下降的良好態勢,還首次實現了任務完成進度趕上時間進度。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3.04%,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也比去年同期的2.62%增加0.27個百分點。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近幾年節能減排的要求,另一方面和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增速放緩也是密切相關的。雖然2006-2008年三年已累計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10.08%,但是要實現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標任務,還是相當艱巨的。
隨著二氧化硫排放量進一步降低的要求和未來市場的細分和拓展,我們認為,脫硫產業將是節能減排中最為看好的領域之一。在五月份公布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實施細則中,也特別提到了大力發展脫硝脫硫設備,也預示了這一行業在中國的廣闊前景。
據《中國環境報》近期的報道,中國脫硫產業僅年新增需求就達164億元的市場。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鍋爐爐窯脫硫除塵委員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08年,登記的脫硫公司工程合同容量達到了4.74億千瓦,投運總容量3.10億千瓦,分別比2007年增長了26.7%和49.0%。其中,前二十名脫硫公司合同容量為4.56億千瓦,占到合同總容量的九成以上。由此看來,脫硫行業在國內集中度相對較高, 并且以國內的公司為市場主導,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國電龍源、福建龍凈、中電投等。經歷了初期從國外引進核心技術,到如今的自主研發,中國的脫硫產業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已經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并且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法律法規監管的頒布和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順應全球對環保的呼吁,都成為了我國環保產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