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馬拉松還得繼續跑下去,一方面原因是技術問題難以克服,另一方面原因是俄羅斯的投資環境短時間內難以改善。
中俄能源合作馬拉松跑到2009年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經過中俄兩國政府以及相關企業的共同努力,中俄油氣合作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貸款換石油協議、《關于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簽署都讓能源行業歡呼沸騰。目前,在上游,兩國相關企業組成了合資公司并已開始在俄羅斯從事油氣勘探與開發;在中游,兩國簽署了長期原油貿易合同,并在石油管道建設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下游,雙方組建了合資公司并計劃在中國進行煉油生產并發展加油站業務。
在樂見諸多亮點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未來的中俄合作之旅并不輕松。實事求是地看,真正能夠算得上成就且具有實質意義的項目,只有遠東輸油管線中國支線。因為目前中俄在上游領域的合作進展相當緩慢,天然氣管道項目基本上還在紙上談兵,中俄能源馬拉松還得跑下去。
技術問題難以克服
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全球油氣勘探程度最差的地區。這里的自然條件極端惡劣,常年不化的凍土帶使一年中只有四個月的時間可以工作,根本不具備可以使人長期定居、工作的環境。漫長寒冬所帶來的惡劣氣候條件和極為不便的交通,使勘探成本和風險大幅度增加,對遠東開發形成了巨大的牽制。
在這樣一個地區要實現油氣的遠距離運輸,必須要有足夠規模的大型油氣田或油氣田群作為資源保障,也必須要有較好的交通條件來降低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和管線運輸成本。不具備這些條件,就形不成規模經濟;沒有規模經濟,企業很難獲取足夠的資金來對其他地區進行更深入的勘探和對油氣田進行開發。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發現新油氣田與大規模開發之間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勘探程度低的遠東地區,地質勘探工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周期。如果沒有足夠的工作過程,不可能對地下資源得出比較明確的認識并獲得重大發現。而在低認識程度上所做出的評價和預測必然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沒有準確的和盡可能詳細的資料,倉促上馬的工程很難會有好的效益。
與上述自然條件惡劣,勘探程度低相聯系的另一個客觀現實是遠東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由于遠東地區人口密度很低,“有效經濟區域”僅是綿延數千公里的狹長地帶,道路建設、交通運輸及通信費用相當昂貴,公路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相當落后。開發該地區的油氣資源,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油氣開發、輸送、煉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配套發展其他事業,提高整個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這必然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前蘇聯時期,為了開發西伯利亞油田,當時的執政當局動員了全國的力量。現如今,俄羅斯政府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俄羅斯經濟何時能夠走出危機?俄羅斯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手段來協調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這些都是未知因素。
投資環境難以改善
即使自然環境、技術因素造成的難題可以克服,俄羅斯的投資環境短期內也不會改善,這是制約中俄能源合作的最大難題。
俄羅斯傳統上是一個“法制虛無主義”國家,法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吸引外資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穩定,某些已通過的正式法規在執行中往往被中途修改。俄羅斯司法系統還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潛規則”,執法和司法不是以公開透明的法律法規來管理,而是依個人或地區、部門的意愿來管理,存在著大量“暗箱操作”現象。此外,政府和議會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也都存在互相扯皮、有法難依的現象。要改變這種局面,顯然短期內很難實現。
俄羅斯民族文化中缺少“互利共贏”意識,這使得俄把出售油氣看做是對他國的“恩賜”。俄對外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實用主義。在能源國家利益層面上與外國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是普京總統八年任期里最鮮明的俄羅斯民族氣質和風格。俄在重大原則利益問題上一貫“以我為主”,善于制造可控事件來達到己方目的,這不能不令人對長達20年的“貸款換石油”協議的落實產生擔憂。在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當油價變化對己不利時,當企業遇到困難和各種利益協調不暢時,俄方會否嚴格履約是個問題。
另外,俄與歐、美、日均保持著密切和比較密切的能源合作關系,這對中俄深化能源領域合作、共同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油氣資源以及管道建設,產生著十分微妙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影響。雖然中國是亞太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油氣消費市場,但俄對外油氣合作戰略布局的主要方向仍是歐洲。對俄而言,擁有多個穩定的大宗油氣資源出口和銷售渠道,既可以減少市場單一的風險,有利于保證俄能源工業的穩定發展和能源外交的回旋余地,又可以通過油氣向東出口來刺激和加強俄同西方的聯系,恢復自己對上述地區的影響。因此,俄羅斯對華油氣合作仍存在著一定的可變成分。
合作共贏 勢在必然
盡管中俄能源合作馬拉松還要跑下去,但是再長的比賽也有終點。中俄兩國有著東北亞地區最佳的油氣匹配關系和地緣優勢。在該地區石油市場所具有的四方面最佳要素匹配中,俄羅斯占有資源優勢,中國占有市場、資金和高素質勞動力優勢。從戰略高度看,中俄作為本地區相互毗鄰的最大的油氣資源國和消費國,通過對該地區能源項目的合作開發,完全有可能逐漸形成經濟上的“共生”關系,成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雖然十多年來中俄油氣管道合作一波三折,兩國加強油氣合作的政治意愿卻從未動搖過。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俄對華石油供應從每年50萬噸上升到每年1500萬噸;兩國在相互投資、組建合資企業、共同勘探開發、油氣管線建設、下游加工銷售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多項突破;合作正邁向多層次、全方位的新階段。事實本身說明了中俄開展油氣合作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有利條件。如今,中俄能源合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從純粹的經濟合作范疇上升到了增進兩國互信和鞏固雙邊關系的高度,加強油氣合作是中俄兩國政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做出的重要戰略抉擇。多方面情況表明,中俄長期合作的有利格局已經形成。
首先,從能源戰略層面看,俄要確保國家能源出口安全,關鍵是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減少對歐洲的依賴。為此,加強與中國的油氣合作是其不可回避的戰略性選擇。
其次,從發展戰略層面看,俄東部開發戰略關系到其崛起的可持續性,而要推進東部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開發東西伯利亞的油氣資源是關鍵。為此,俄有必要加強與中國的能源合作,通過實現兩國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促使其盡快融入亞太經濟。
第三,從外交和安全戰略層面看,為應對美歐的戰略擠壓、避免陷入國際孤立,俄迫切需要深化對華關系、加大對華借助力度,為此,必須夯實兩國關系的經濟基礎。油氣合作是最具潛力、最有張力的合作領域,在能源合作問題上無視中國的存在,不符合兩國關系發展的大趨勢。
總之,從戰略層面看,中俄大型油氣管道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兩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經濟安全和產業合作,具有可持續性。從中長期看,隨著俄東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能源的開發,俄成為中國新的油氣供應來源的趨勢不可逆轉。對于我國來說,認清形勢,把握趨勢,把中俄油氣合作作為謀劃長遠的戰略行動來加以決策是關鍵。只要做到了這一點,未來的中俄能源合作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