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個“新能源”帽子就能圈錢即將成為歷史。
在上周末召開的國際新能源產業峰會上,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再次強調,國內新能源產業相對過剩,是低端生產商盲目發展、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推進本地光伏產業共同造成的,這些企業大多沒有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最終導致了惡性價格競爭。
對新能源產業而言,這已不是官方“警鐘”第一次敲響。8月末工信部發布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就曾指出,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向新興產業特別是風電和光伏產業等新能源產業蔓延,必須剎住重復建設。
與官方態度一樣,風險投資機構對新能源產業尤其是產業中的低端部分(如興建并無技術含量的多晶硅加工廠)的熱度也在下降。出現在新能源產業峰會上的風投代表們紛紛表示,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目前還只是剛起步的“嬰兒”,長期看機會很多,但在新能源應用率非常低,且同質競爭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目前對新能源企業的選擇必須比以往更加謹慎。
“新能源行業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企業應該在自主技術創新和企業管理方面下足工夫?!奔o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稱,現在很多企業掛個新能源的“帽子”就向風投融資,忽視了對自身產品質量及技術研發的關注,導致中低端產業嚴重過剩。卓福民說,“在最早一輪大規模光伏產業投資中,一部分企業獲益頗豐,但第二波投進去的企業正在變為劣勢,而后期再投資的企業大多都沒有賺到錢,甚至不少都出現虧損”。
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李家慶表示,公司將更多去關注產業中的“特種部隊”,關注新技術的突破?!霸诋a業的初期,需要那些能夠改變原有游戲規則的企業,需要能夠掌握原有行業中核心要素的企業?!?/p>
而同為熱衷新能源投資的“老資格”風投,IDG、德同資本等的代表們則強調,他們對新能源產業投資將更加注重專業化及企業自主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避免再“撞車”。
不過,行業洗牌在即與低端產能過剩并未影響到國內新能源產業的幾只“領頭羊”,這些大型企業無一例外地表示,“我們沒有打算減產”!
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表示,目前國內主要光伏企業還是主攻海外市場,國內業務占尚德年收入的1%都不到,海外業務占了99%。英利集團與天合太陽能情況也大概如此。
此外,國內大型光伏企業的產能在今年也將毫無懸念地保持增長,施正榮稱三季度自己的產品供不應求,英利集團旗下的六九硅業也開始在10月份一期投產3000噸,并且保持當初設計的1.8萬噸產能不變。
而作為中國第一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光伏企業,阿特斯陽光電力副總裁李本城則向記者表示, “我不同意‘光伏產業產能過?!恼f法。即使在金融危機影響尚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許多大型光伏企業仍在開足馬力生產,而且擴建速度也沒有放緩,原因是他們手里仍有很多訂單,就目前情況看,今年我國光伏產品產量較去年仍會有較大幅度增長”。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