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在京表示,中國陸域“可燃冰”預計10-15年內、海域的預計在20年后進入商業開發。中國雖然發現較早,但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在2015年投入開發的具體規劃,在開發利用研究方面中國還顯落后,國家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及早制定相關規劃,給予大力支持。
張洪濤表示,我們對“可燃冰”的成藏理論、分布規律還知之甚少。開采1立方米“可燃冰”,將釋放164立方米甲烷,造成巨大的壓力空缺。開采的最大難題是防止因瞬間壓力釋放引發滑塌等地質災害,要防止其所含甲烷釋放加劇全球“溫室效應”。以海底“可燃冰”開發為例,涉及到鉆探、海水氣化、海底運輸、水下電纜保護、海底生物保護等多個難題。
就我國“可燃冰”的資源儲量,張洪濤稱,當前預測的只是估算的資源量,是依據一定的地質工作計算公式計算出來的參考數字,將為下一步摸清具體的資源儲量提供參考。當前的工作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未來10年的工作是探明資源儲量,解決“有多少”的問題。
截至今年9月份,中國已出動7艘調查船,實施26個航次,已完成全部外業調查,實施鉆探井8個、取芯5孔、總進尺2286.4米。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