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探尋中國低碳之路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前夕,這次討論“中國的環境政策與發展戰略”的峰會,吸引了300多位來自政府、國內外能源公司及金融機構的代表。
“中國在發展清潔能源及減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還遠遠不夠。”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他認為,目前看來,中國要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到2010年年底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達到10%和能源利用率提高20%,應該不是很困難。但“要完成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提出的指標: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以及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等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們是在能源消耗以5%—6%的速度增長的情況下制定這一目標的,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壓力要小得多。”李俊峰說,在現有經濟機構下,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間已經很小了,因此,當前最緊要的是要改變經濟結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負責人丹尼爾·羅森持同樣觀點:“中國的能源消耗大戶是工業,五大高能耗產業的就業人數卻只有1000多萬人,因而當務之急是調整產業結構,讓機制和激勵措施來促進服務業、低能耗產業的發展。”
具體到低碳技術的發展,李俊峰說,清潔煤技術現有的貢獻還比較低,如果沒有二氧化碳捕獲和埋存(CCS)技術的發展,僅僅靠所有的清潔煤技術很難達到低碳目標。
“中國下一步發展清潔煤技術的方向,應該和CCS技術結合起來,但是目前來看CCS技術還在研究和實驗當中,大規模的環境效應還難以評估。”李俊峰說。
這也正是中國海洋石油公司能源經濟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單聯文所考慮的。他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清潔能源發展都需要政策扶持。“從宏觀上講,未來30年內不可能有能源可以替代石油、煤炭這些傳統能源,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傳統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但這些項目的前提投入非常大,比如CCS,對于公司來說可能長期看不到受益,這個時候就需要政策支持。”
“我們現在的整體考慮是,想在煤炭富集區和風力富集區,打造一個新型能源鏈。”他解釋道,煤制天然氣會產生高密度二氧化碳,所以我們要利用風能制氫,然后把氫加進去,來提高煤制天然氣的品質。單聯文說,二氧化碳的分子結構十分頑固,加入氫非常困難,而且制氫也不容易,中海油目前有一個專家組正在做技術攻關。但他表示,希望政府能將這一方向納入國家戰略,“像巴西支持煤制油那樣。因為每年要達到400—500噸生產規模時才能商業化運行,而這靠某一家公司肯定是無法實現的”。
事實上,“關鍵技術的突破確實能加快中國低碳進程。”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主任伯尼斯·李說。但她同時表示:“我們對6個能源領域包括CCS在內的專利授權研究發現,24年才會出現一個關鍵性技術。”她提到,現在風能、CCS、太陽能等方面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已有的36000多個專利中,并不確定哪個技術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覺得中國應該盡快部署,整合現有資源和技術。很多技術和創新并非在某個實體工業中,所以把錢分散投在具體行業可能未必有效,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布局和統籌。”
“我覺得我們在節能減排方面,責任講得很多,而具體的工程項目卻做的不夠。”來自山東聯合能源公司的張長東堅持認為,政策引導固然重要,但更為迫切地是尋求具體工程項目上的進展。他所屬的公司5年來通過引進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技術,致力于熱電廠的技術改造,提高煤效。
“這些年的經歷告訴我們,雖然IGCC造價很高,但我們中國有優勢。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在項目上尋求突破,研究如何利用優勢,積極探索,降低成本,使其與CSS技術結合等。”他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