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7月召開的臨安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就提出要發展低碳經濟,這與最近杭州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的打造低碳城市一脈相承,未來,臨安經濟社會發展由此將帶來全新機遇。
過去的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臨安市委市政府落實了一系列保穩促調舉措,力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過去的一年里,臨安市著力主攻工業,穩定農業,提升服務業,擴大投資,使省科創基地(科技城)順利奠基并啟動建設,杭氧、杭叉等重大杭資企業竣工投產,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規模工業銷售產值預計全年實現373億元,增長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0.3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工業性投資50.7億元,同比增長22%;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25.5億元和14.04億元,同比增長13.6%和20.4%。
通過強化科技引領,培育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12家、上市企業1家,新增授權專利608件,組織實施杭州市級以上科技項目立項300余個。企業新產品產值快速增長,全年預計完成企業級以上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60%。去年,臨安錦南新城、錢王文化廣場、普達海動漫文化創意產業園、天目山綜保工程、青山湖綜保工程等一大批項目相繼動建,加快了於潛、昌化兩個城市副中心建設步伐,完成杭州市級以上村莊整治83個,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73個,率先在杭州地區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發放工作,國家級生態市通過考核驗收。
去年,臨安市將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支出,使人民生活得以持續改善。圖書室、建設苑點、廣播電視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鎮失業登記率始終控制在3.28%以內,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11元和10735元,同比增長11%和10.9%,并首次榮膺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稱號。
記者:這次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郊區經濟,推動八城區與五縣市集合式、捆綁式發展,臨安將如何搶抓機遇,促進與杭州主城區的融合呢?
邵毅:臨安在十二次黨代會上就提出要把“融入大都市”作為加快臨安發展的主戰略。下一步,我覺得關鍵要在“九個共”上努力實現與大都市功能互補、互利共贏。一是要觀念共融,變臨安單項融入杭州為雙向互動、互利共贏。二是要規劃共繪,主動把臨安放到杭州都市經濟圈中謀劃,實現與大杭州的功能整合、布局融合。三是要產業共育,積極承接杭州產業梯度轉移,以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杭資產業做強做大。四是要交通共聯,加快建設臨余公路等道路建設,強化杭臨公交一體化管理,完善融入大都市的交通路網體系。五是要生態共造,充分發揮臨安生態優勢,在杭州打造低碳城市中發揮重要作用。六是要旅游共進,整合優質旅游資源,推動臨安旅游業與大杭州抱團發展。七是要人居共享,積極承接大都市人居轉移,發展功能房產、生態房產,打造“工作在杭州、居住在臨安”的人居新格局。八是要就業共導,借助杭州的資金和資源對臨安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并使其成為杭州大都市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九是要黨建新格局共筑,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共同構筑統籌城鄉的基層黨建新格局。
記者:這次市委全會提出要建設低碳城市,臨安作為國家級生態市,如何在杭州建設低碳城市中發揮更大作用?
邵毅:臨安擁有天目山和清涼峰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6.5%,林木蓄積量多達830萬立方米,具有很強的碳吸納能力。這次全委提出要把杭州建設成為低碳城市,符合臨安發展實際,更為臨安發展帶來了機遇。下一步,臨安將著力抓好四方面工作,力爭在杭州建設低碳城市中走到前列。一是突出科技引領,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青山湖科技城為“總引擎”,以“高端化、低碳型”為要求,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積極招引裝備制造業上下游產業、現代農業和高端服務業等領域的龍頭型項目,推動綠色照明等塊狀經濟加快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二是緊扣低碳目標,著力構建生態型宜居宜業城市。全力抓好省科創基地(科技城)、錦南新城“兩大新城”和錢王文化廣場等“四大城市綜合體”建設,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中心城鎮發展,提升城市宜居宜業水平。三是依托生態優勢,著力打造“綠色家園、富麗山村”。突出抓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改造等工作,加快打造“村美、民富、社興、人和”的生態家園。四是鞏固創建成果,著力倡導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不斷鞏固和提升國家級生態市創建成果,開展省生態文明示范市試點,實施開發區、功能區生態化改造,強化節能減排,繼續推進工業節能減排減碳,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制度。倡導低碳生活方式,促進人們日常生活從傳統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