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與西門子中國副總裁梁毅強先生聊天,他講述了西門子最新成果,比如包含150項領先技術的樓宇能源優化方案。
這個方案誘人的地方在于,西門子先掏錢給你建好,每年節能省下來的錢一部分用于歸還投資,投資還完后,技術留給你。
遺憾的是,這種國際流行的“合同能源管理”,在外地推廣得很好,在武漢卻推不開。“有一次,項目都談好了,但等到簽字時,對方改了主意。”
原因很簡單,武漢的企業或單位要么怕麻煩,要么擔心影響自己的“建設計劃”。總之,讓人覺得無奈。
這事兒激起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長安的興趣。他說,現在都在講低碳,從狹義上講指產業,廣義上講應是一種經濟模式、一種生活方式。“口號喊的多,務實的少。”李長安說,我們要實現低碳生活,除了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經濟外,還需要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增強全面低碳意識,創新低碳消費文化。
這讓我想起了四年前號召建設節約型社會。當時,全國上下總動員,一派熱火朝天,可真正堅持下來的單位或居民并不多。
低碳經濟的實現,離不開科技自主創新,也離不開全民積極參與。看看《2012》,看看《阿凡達》,我們需要立馬做的事情,實在太多。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