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激發能源產業變革
年前落幕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讓全球看到了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的形象。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提出了到2020年GDP碳強度與2005年相比下降40%-45%的承諾。而早在去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時,已代表中國向全世界作出了四個低碳減排承諾,并制定目標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增至15%。
業內專家認為,提出這樣一個高目標,對于一個工業化程度尚未完成的中國而言,將面對的不僅是嚴峻的挑戰,更是未有的機遇。因為這促使國內經濟結構的發展從粗放型和低效率型向精細型、高效率型轉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長期以來,中國不少地區一直單純強調GDP的增長,忽略增長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而減排40%—45%,這意味著,一方面要盡量減低單位GDP的能耗,另一方面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國是目前世界第二位能源生產國,減排對國內能源產業自身已迫在眉睫。一項調查揭示,當前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40%左右,除了能源消費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開采、煉制及供應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有害氣體。
很顯然,作為一個碳排放大戶,能源長期占據了GDP的榜首。而現階段,能源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內難以轉變,煤炭約占能源消費構成近70%,這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而更為嚴峻的是,中國能源資源并不富余。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占世界的11%、1.4%和1.2%,人均占有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5%。
按權威機構的估計,中國煤炭剩余可采儲量為900億噸,可供開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23億噸,僅可供開采14年,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為6310億立方米,可供開采不過32年。
在碳經濟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架下,中國能源產業變革即將步入快車道。
依據專家的判斷,若要達到減排要求,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發展速度要達到每年20%-30%左右。而目前的現況是,新能源所占的比重還不到3%,其行業的上升發展空間無比巨大。
與此同時,中國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大有可為。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2.53億千瓦,地熱資源的遠景儲量為1353.5億噸標準煤,探明儲量為31.6億噸標準煤,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儲量更是屬于世界領先地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折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于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page]
打造新能源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剛剛落幕的第三天,由中法共同注資167.4億元的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在在北京舉行了廣東臺山核電站開工儀式,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高調出席。
這一國內電力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清潔能源企業的運營,被國外視為“中國打造新能源體系的重要戰役”。據悉,該臺核電站一期工程采用歐洲先進壓水堆技術穴EPR雪建設兩臺機組,單機容量為175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機組,兩臺機組計劃分別在2013年底和2014年投入商業運行。
核能作為被世界公認的不排放溫室氣體的產能形式,可最大限度的減少發電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目前,中國的核能比例不足全國發電總量的2%,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極不相稱。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推進核電的發展是重要方向。”業內專家分析稱。
據了解,截至2009年,中國等待審批的還有125個核反應堆。而這些核反應堆能如期實現上網發電,屆時中國的核能發電量預計將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5%以上,核反應堆數量、核能發電量和核燃料使用量都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核能第一大國。
當前加快天然氣發展是中國打造新能源體系的現實選擇。
來自權威機構的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儲量進入增長高峰期,年均增長4753億立方米。截至去年底,累計探明地質儲量6.34萬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由1998年9405億立方米增至2008年3.2萬億立方米,年均增長2260億立方米。
在市場方面,天然氣呈加快增長態勢。統計資料顯示,2000-200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由245億立方米增至807億立方米,而在2000-2005年年均增量為45億立方米,2005-2008年年均增量為113億立方米。天然氣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08年的3.8%。
業內專家分析,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14%,煤炭產量年增10%,石油產量年增2%。而世界天然氣產量年增3%。天然氣增速明顯快于煤炭和石油,并在全球領先。
清潔煤開發與利用是中國打造新能源體系的又一現實選擇。
綜所周知,中國能源結構特點為富煤貧油,煤炭占國內目前能源消費總量的2/3。在2007年,中國發電廠碳排放上升到了3120百萬噸,占全球第一,且超過美國10%。而電力工業實施的“上大壓小”,將上大機組與關小機組掛鉤,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其功效顯著且無法根治污染的排放。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發展無污染的清潔煤發電技術必然成為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將成為未來煤電主流。而這將決定清潔煤的整體質量與市場規模效應。
除此之外,風能、太陽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聯動開發,從中長期來看,將迎來一個大的增長空間。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