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發電,用不完還可以賣給國家電網—這事兒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在延慶縣將很快變為現實。昨天,市人大代表、延慶縣委書記侯君舒向記者透露,中科院智能電網研發中心已經落戶延慶,今年該縣部分小區將試點建設智能電網。今后,居民不僅僅是電的消費者,還將成為電的生產者,“這將是對傳統電網系統的一次歷史性變革”。
侯君舒代表介紹:“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現在的電網只能單向地為我們輸電。但在今后的智能電網時代,居民既是電的消耗單元,又可以成為電的生產單元。居民在家中利用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設備獲得的電力,如果用不完,可以通過智能電表系統自由地往電網中輸送。通俗點兒說,就是可以把自己家生產的‘綠電’賣給國家,這樣能大大節約資源。”
由中科院電工所領銜,中科院的20多個研究院所集體對智能電網項目進行科技攻關。今年,中科院將拿出部分技術在延慶縣的部分小區做試點。
首個試點選在新建的格蘭山水小區。侯君舒代表介紹,該小區將在樓頂上鋪設太陽能光電板,自己發電自己用,“肯定不夠,但具有示范意義”。居民家中將全部安裝智能電表,將用戶的用電情況及時反饋到電網公司。“這只是初級的,將來智能電網鋪開后,智能電表不僅能反映自家的用電情況、向電網輸送電的情況,還可以顯示區域用電的負荷情況,鼓勵居民避開用電高峰。”
侯君舒代表表示,在技術成熟后,延慶縣將在全縣推開智能電網建設,“爭取在2020年前建成全國首個智能電網示范區。”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