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成為世人熱衷談論的話題,鈾礦資源也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和爭搶的焦點。而隨著新一輪“鈾時代”的到來,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再次成為這場大戲中的重要角色。
哈薩克斯坦媒體日前報道,作為哈薩克斯坦鈾礦石的主要生產企業,哈薩克斯坦原子能工業公司超額完成了2009年1.35萬噸的開采計劃,全年實際開采鈾礦石1.4萬噸,比2008年增產63%,遠超過世界上另外兩個鈾礦石主要生產國加拿大(9934噸)和澳大利亞(8022噸),從而躍居世界上最大的鈾礦石生產國。預計,哈薩克斯坦2010年的鈾礦石產量將達到1.8萬噸。
哈薩克斯坦原子能工業公司總裁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預測,由于世界對原子能利用的需求增長,以及核燃料供應減少,世界天然鈾的供應預計在2016年會出現短缺。而哈薩克斯坦原子能工業公司準備加大投入、提高產量,以彌補這一缺口。
據悉,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重要的鈾資源富集區之一,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其境內目前共有21個鈾礦。早在蘇聯時期,哈薩克斯坦就建立起了從開采到加工核燃料成品的一套完整的鈾加工體系。獨立后,哈薩克斯坦在原子能領域內更加注重國際合作,俄、法、美、加、韓、日等國也都成為哈打造“鈾大國”的重要外國伙伴。
根據《2004~2015年哈薩克斯坦鈾工業發展綱要》,哈政府目前主要任務是提高鈾產量、增加鈾礦產品種類。為實現這一目標,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本國鈾礦開采的措施,如擴大現有鈾礦開采和加工的規模,并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建設新的精煉廠。此外,哈還積極開發建設新鈾礦,利用自籌資金、收取購鈾預付款、發行債券等方式,吸引國際投資作為本國開發鈾礦的資金來源。得益于上述這些舉措,哈薩克斯坦國內鈾生產持續蓬勃發展,其鈾產量在過去5年里一直處于上升態勢,最終一躍成為2009年世界頭號鈾礦生產大國。
分析人士指出,世界頭號“鈾大國”的稱號,不僅將為哈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也為哈推行更加積極的“鈾外交”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近幾年來,“鈾外交”正逐漸成為哈薩克斯坦提高本國國際地位、擴展外交空間、吸引外來投資、擴大對外貿易的重要手段。2009年4月6日,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會見到訪的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時,首次正式公開提出,哈準備與有關方面談判在哈境內建立“國際核燃料庫”問題,并以此作為防止世界核擴散的一個有效措施。納扎爾巴耶夫當時還透露,哈此前曾向美國提議將“國際核燃料庫”設在哈境內,以方便那些放棄核武器的國家為和平利用核能獲取必要的核燃料。
納扎爾巴耶夫首次“毛遂自薦”后,哈前外長塔仁又在2009年5月初訪美期間,與美國官員專門討論了這一提議。據哈媒體透露,美方明確表示支持哈在本國境內建立“國際核燃料庫”的提議。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瓊斯稱,在哈境內設立“國際核燃料庫”,不僅會對國際社會產生積極影響,也將使哈薩克斯坦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得到提升。2009年9月,哈國務秘書兼外交部長薩烏達巴耶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時再次表示:“如果國際社會需要,可以在哈境內建立一個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控制的國際核燃料儲備庫?!?/p>
據悉,哈薩克斯坦在國際社會上推銷“國際核燃料庫”倡議的同時,已開始了建立核燃料庫的可行性研究。據哈能源和礦產資源部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季金介紹,哈目前正在研究設立國際核燃料庫的各項技術細節,并就核燃料庫的選址問題展開討論。他說,一旦這項計劃的技術可行性報告得到論證,哈薩克斯坦將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把國際核燃料庫建在哈境內的正式報告。
但分析人士指出,即便“國際核燃料庫”最終落戶哈薩克斯坦,也只能從技術層面為解決核不擴散起到積極作用,而當前的國際核不擴散問題的核心并非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對此,哈高層應該很清楚。但哈依然不厭其煩地堅持“國際核燃料庫”提議,其實際意圖也是“酒翁之意不在酒”。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