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新能源企業的發電“上網難”有望破解。記者昨日在國家電網2010年目標方案中發現,其今年將“完成國家電網智能化規劃和支撐智能電網試點工程的關鍵標準制定”。
此外,國家電網今年的智能電網任務還包括完善公司智能電網工作體系;實現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智能變電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多網融合”等五項試點工程建設的突破。
新能源發電入網難將破解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新能源發展的瓶頸在于,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的特點,大規模接入后對電網運行會產生較大影響,需加大調峰電源建設。
而具備水、火、風聯合調峰和高安全穩定性等特點的智能電網或許是打破新能源入網瓶頸的突破口。
“如果成行,將破解當前水電、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入網掣肘。”電力專家李朝林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的新能源發電還存在發電不穩定、電網建設落后和難協調等入網問題,“一旦啟用智能電網,將對新能源發電進行智能調節,發電量將得到最大限度地接納和送出”。
他同時表示,智能電網關系新能源發展的成敗,“按照新能源規劃,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15%,如果僅是上游項目啟動建設而不能有效解決后面發電的上網難題,15%的消費比重將很難實現”。
電網“自愈”保障電力供應安全
據記者了解,智能電網的建立不僅可以實現對新能源的并網調控,還將實現對電力供應的安全保障。
“智能電網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自愈’功能。”李朝林表示,“自愈”就是把電網中有問題的元件從系統中隔離出來,并在很少或不用人為干預的情況下使系統迅速恢復到正常運行狀態,幾乎不中斷對用戶的供電服務。
據李朝林介紹,智能電網就是要實現不管用戶在何時何地,都能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同時對電網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告警,并能忍受大多數的電網擾動而不會斷電,而且在用戶受到斷電影響之前就能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使電網用戶免受供電中斷的影響。
此外,智能電網一旦建立,將極大緩解自然災害對電網的影響。“它能夠經受物理的和網絡的攻擊,不會出現大面積停電或付出高昂的恢復費。”李朝林稱。
對此,國家電網提出了明確目標,今年將著力攻關,實現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智能變電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多網融合”等五項試點工程的突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