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西藏隆孜高原寒風凜冽,呵氣成霜。
在某邊防團通往3197哨所的冰雪路上,盡管開著空調,越野車內依然冷若冰窖。與記者同行的團政治處主任蘇勝利說,每年大雪封山后,“連鳥兒都飛不進去”。
3197哨所因海拔高度為3197米,故得名3197哨所。
山下,千仞絕壁上數千條飛瀑結成的冰凌在陽光下耀眼奪目,一條整齊的石階從山下通往山上的3197哨所,筆直的石階被官兵們稱為“天梯”。
挺拔身姿、黝黑臉龐的中士哨長劉良多站在石階的起點。“這里海拔是2700米,哨所海拔3197米。原來這里沒有路,戰士們上下攀崖爬壁,海拔落差雖然只有400米,卻要走2個多小時。”劉良多如數家珍地介紹著這條被稱為“天梯”的路。“受盡了沒路之苦,連隊官兵開始自發修路,歷時5年多,終于形成了這條共2118級臺階的‘天梯’。”
“這‘天梯’雖然不高,走下來可不輕松。我剛來這里不到一年,都走爛了16雙鞋。”指導員鄭建軍一邊給記者傳授著走石階的要領,一邊穿插著介紹自己在這里任職的經歷。
蘇勝利介紹說,連隊走“天梯”最多的戰士是劉良多,每年上下在500次左右。如果換算里程,劉良多都可以從這里步行走回他的重慶老家了。
行走到半山腰,一個巨大的水泥建筑物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連長陳貴則介紹說,這是梯級吸水系統,專門為哨所官兵供水用的。
由于哨所處在山頂,地形小,沒有水源,吃水全靠到半山腰的泉眼處背水,一個戰士全天不停背水,也僅僅只能勉強維持哨所用水。團里先后想了多種辦法,都受氣候和地形限制,總是無法徹底解決。2009年,團里投資50余萬元,請來水利專家考證,建成了梯級吸水供水系統,終于解決了哨所官兵的吃水難問題。
經歷了近3個小時的攀爬,記者手腳并用終于走完了第2118級臺階。
臺階的盡頭,哨兵在爐火熊熊的鐵皮房內鋼槍緊握、直視前方。正在值班的哨兵叫張正博。“哨所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了水、電、閉路電視和衛星電話,四面透風的老營房和木板觀察崗亭都已成為過去。”張正博說。
記者舉目遠眺,“天梯”盡頭是國門,戰士們每天都要登著“天梯”上國門。
國門雖小,卻連著祖國的尊嚴;“天梯”永在,國門永安。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