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轉基因的討論呈現妖魔化傾向。”去年,著名生物技術專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范云六院士和她的團隊歷時12年,培育出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獲得了農業部正式頒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是各種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她本人不得不多次在各種場合澄清事實。在她看來,了解轉基因的人仍然有限。
身為營養與食品安全方面的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也遭遇尷尬。“我從來不承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安全問題,但我知道老百姓肯定不同意這一觀點。”因為食品安全是指有毒有害物質對公眾健康的影響,而轉基因產品并不是有毒有害物質。“但我仍沒法說服老百姓接受這一觀點。”
在2月25日舉行的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在發言中提到,目前在生物技術的宣傳上,尚缺乏主動長遠的規劃,建議建立長期、持續有效機制,建立專業化科普隊伍。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朱禎分析,與其他產業相比,生物產業在這方面的呼聲更加急切,因為該產業有幾個顯著特點:與公眾關系更密切,同時涉及倫理、安全問題。他回憶說,15年前被視為高科技的轉基因被公眾熱烈追捧;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風向標發生了大轉向。因此,政府、科研人員轉變觀念,將與公眾溝通作為工作的一部分,成為必須也應該正視的問題。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毅說,10多年前,歐洲生物安全委員會的一次公眾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是不是只有轉基因產品中有基因”這個問題,45%的受訪者回答了“是”。“現在我們遭遇的正是歐洲12年前發生的事情”,應該加強科普工作力度。
朱禎認為,從時間和精力上來說,科研人員本身難以承擔科普工作,同時科研人員的宣傳難免有立場不中立之嫌。“科學家有義務去宣傳,但不能光依賴科學家。”他建議,應建立專業化科普隊伍,隊伍人員可以來自傳媒、科協等相關人士。他還特別提到,歐盟一些合作的框架協議要求拿出經費的5%用于與公眾溝通。“就算其他工作都做完了,這5%沒花出去,項目也不能驗收。”他認為這種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