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落幕了,但是圍繞汽車的話題依然余音繞梁,其中最熱門的一個詞語就是低碳。眼下做汽車不談環保和低碳,是不時髦的,但是誰真正在做低排放、低污染的汽車,愿意放棄大排量轎車的豐厚利潤,這就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企業理念的問題。
電動汽車、油電混合、甲醇汽車、生物燃料,關于新能源的汽車概念從來就不缺。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說,大家現在都對新能源汽車給予了非常大的期望,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節能減排是革命性的一種技術,大家都關注它,去投入,去追求,這是非常正確的,國家鼓勵也是非常應該的。
然而,在現在的國情下,不少企業和地方發展新能源汽車,都是盲目上馬的,無非是為了取得國家的補貼,提高自己的形象。這樣可能造成更加不利的后果,可能導致更高的成本。即使是國家補貼,但是消費者的成本也會更高。
所以有識之士都看到,優秀的傳統的燃油動力應該更加重視,因為歐美日企業仍在這方面努力創新,發動機技術的先進性也部分代表了整車的先進性。替代性的能源汽車還不能夠在短時間里實現大批量產業化量產的情況下,節能減排仍然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目標,所以小排量還是首當其沖,用的少,那就是節能。
新能源中,有望獲得國家最高補貼的純電動車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全國人大代表、兵器裝備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尹家緒進一步提出說,當前國內外車企在各自國家有利政策引導下,對電動汽車的投入空前高漲,以純電動汽車技術為研發核心,預計2012年前后將迎來國際純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的一次高潮。
代表的意見非常中肯,中、長期看來,純電動汽車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但在技術完善上仍需要一個過程。純電動汽車要在當前有所作為,國家則應制定相應政策,設置專門機構,建立基礎配套設施和運營管理模式和辦法。
更讓廣大車主期待的是,代表和委員建議,比如對純電動汽車導入初期階段,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購置給予較大幅度的補貼;建立電動汽車“綠色”牌照制度,給予電動汽車道路優先通行、停車場優惠、充電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出臺電動汽車免征消費稅、購置稅等最優惠的財稅激勵政策。
無論如何,廠家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長遠規劃,盡最大能力降低燃油消耗都應該是一個共識。無論社會需求和認識達到什么程度,或許還有不少新富起來的人士喜歡大排量車型,國內企業還是應該有這個低碳的自律。從技術到能源,從材料到動力,為環保多出一分力,也意味著自己的產品多一分品牌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