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多重壓力下,新能源車的普及刻不容緩已毋庸置疑。無論合資品牌還是自主車企,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加速新能源車型的研發和推出,眼下已進入到市場布局的關鍵時期。目前來看,以日系品牌為主的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聲勢更大一些。也正因如此,業內有聲音表示,此前大家期待的“自主品牌可借新能源彎道超車”希望渺茫。
不可否認,背靠世界汽車巨頭的合資品牌技術實力更雄厚,新能源車型也相對豐富,但若以此判定自主品牌將屈居人后卻為時過早。事實上,在競爭對手紛紛發布新能源計劃的同時,自主品牌一刻也沒有停歇,包括比亞迪、吉利在內的各大自主車企均已擁有與合資品牌同臺競技的實力。
對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實力,合資車企并不敢小覷。在采訪中談到新能源話題時,絕大多數合資車企相關負責人對自主品牌表現出了高度重視,如將在12月上市的比亞迪雙模電動車“秦”早已引起了他們的關注。實測顯示,搭載了行業領先雙擎雙模技術的“秦”在綜合工況下的純電動續駛里程可達70Km,百公里加速僅需5.9秒、百公里油耗僅為1.6升。這些數據即便與豐田、通用等世界級汽車巨頭旗下的產品相比也不遜色。
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優勢很多,以“秦”為例,短途行駛可以完全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長途可用混合動力模式,不依賴充電設施,同時還可以享受購車補貼,以及相關政策可能帶來的上牌、停車等便利。調查中有超過八成的消費者表示,只要價格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非常希望能購買一輛新能源車。
毫無疑問,自主品牌的主場優勢可以使其車型擁有高于競爭對手的性價比。雖然各大合資品牌也在加速推進本土化,但短期內必然不能與真正土生土長的自主品牌相比。可以說,即將打響的新能源市場爭奪戰中,自主品牌是與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勝負強弱尚未可知。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