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每年城市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筑;現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住宅建設的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鋼材消耗高出10%~25%,而且發達國家的建筑鋼材都是可會收的,而中國建筑鋼材基本都包裹在鋼筋混凝土之中,是不可回收的。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建筑技術一直沒有與國際建筑科技并軌,走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房屋建造模式,從城市到鄉村,從東部發達地區到西部貧困地區,從高檔別墅到農民房,幾乎所有建筑都是鋼筋混凝土“梁柱體系”的承載結構加上“秦磚漢瓦”的砌塊圍護結構。
原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在《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思考》一文中說:“…我國資源、環境的約束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住宅建設方式。目前,我國住宅建設過程中,耗能達到總能耗的20%多,耗水占城市用水32%,城市用地中有30%用于住宅,耗用的鋼材占全國用鋼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國總用量的17.6%。住宅建設的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鋼材消耗高出10%~25%,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達30%以上,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住宅建設的任務還很繁重;另一方面又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資源、環境、生態壓力,繼續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住宅建設,各個方面都將難以承受。
此外,既有住宅也是造成能源緊張的重要方面。我國既有城鄉住宅建筑總量約330億平方米,而節能型住宅不足2%。這些既有住宅還在無節制地消耗著大量的能源,比發達國家建筑能耗高2~3倍,這勢必進一步加劇我國能源緊缺的矛盾。
從根本上講,要按循環經濟的要求指導住宅建設。住宅都有一個近期建設和長遠使用過程的資源消耗問題,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搞好資源綜合利用。
總之,住宅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領域,要通過住宅產業現代化的途徑,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作出貢獻…”
20多年來,由于缺少實質性政策和技術的支撐,建筑節能技術只是停留在口號上,不但沒有進步,而是大踏步的倒退。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建筑消費的運行能耗大概只占到社會總能耗的10%,目前已經上升到了27%。如果在加上生產環節的能耗,建筑耗能的總量大約要占到社會總能耗的46.7%,建筑節能技術現狀不容樂觀。
現在不但城市里遺留下了大量現在和將來需要定向爆破的鋼筋混凝土建筑,鄉村也不例外,因為他們采用了和城市一樣的建筑結構和建筑材料。
由于中國住宅產業一直沒有和國際住宅建造技術并軌,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也緊跟國際住宅科技發展趨勢,提出了一些時髦的口號,提出了發展“鋼結構建筑”和“住宅產業化”等一系列響亮的口號,但由于目前中國的建筑結構還停留在鋼筋混凝土“梁柱結構體系”上,建筑材料還停留在混凝土砌塊,甚至仍然是泥土燒制的“秦磚漢瓦”上。屬于“推倒磚頭壘磚頭”的低水平建造方式。
自從人類在20世紀之初提出“住宅產業化”以來,“鋼結構建筑”和“住宅產業化”就一直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輔相成,沒有“鋼結構建筑”,就無從談起“住宅產業化”,如果連鋼結構住宅還沒有起步,就直接去奢談什么“住宅產業化”,也只能是“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
“住宅產業化”、“鋼結構建筑”和“綠色建筑”當然好,經是好經,只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經文尚沒有看清楚,就已經胡里胡涂的念了好些年了。大多數人,甚至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和官員對“鋼結構建筑”和“住宅產業化”的理解都很膚淺,甚至還鬧出了很多笑話,例如說“住宅產業化是1968年日本專家最早提出來的”(包豪斯學派對現代建筑產業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早在1910年,沃爾特˙格羅皮厄斯提出了住宅產業化,并寫出了《住宅產業化》一書。);把亞力山大˙格拉哈姆˙貝爾發明的空間桁架結構稱之為“鋼管材料的‘臨時建筑’(即深圳老高交會館,這是一棟充分體現了現代鋼結構建筑技術優勢的優美建筑)”;把“綠色”當成是“綠顏色”(例如把破壞的山體漆成綠顏色)或“綠化”(例如一些北方缺水城市大面積種植高耗水的外來草坪),這就是因為官員們誤解了“綠色建筑”的真實含義,才造成了城市建設中的“綠色浪費”。
盡管中國房地產行業對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標準還很陌生,但好在目前國際上對綠色住宅建筑還沒有像鋼結構住宅和住宅產業化那樣的硬指標,所以怎么說都不犯毛病。“渾水摸魚”也能從“矮子”(鋼筋混凝土梁柱加泥土燒制的“秦磚漢瓦”)中間選出“將軍”(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住宅”)。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