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增長近110倍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滄桑巨變,六十年光輝歷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譜寫了中國能源的非凡篇章。中國能源六十年,是能源報國的光輝歷程,是以自己的實踐為民族復興大業做出艱苦卓絕貢獻的60年。
我本來是學土木專業的,沒有想到為國家電力與能源工業、工程咨詢業的發展服務,伴隨了我的一生。我在計委工作的30年,經歷了1970—1987年我國嚴重缺電的18年,經歷了我國擺脫短缺經濟走向繁榮發展的不平凡歷程,親身參加了國家為克服電力瓶頸,發展能源工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自建國以來的近六十年中,中國的政府部門經過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的變化。而在每一次變化中,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幾乎都沒有“缺席”過。從最初的燃料工業部,到目前的國家能源局,綜合能源主管部門建了又撤,撤了又建,能源管理在集中和分散之間做著長期痛苦而艱難的選擇。
煤炭,被譽為工業的糧食。在我國貧油、少氣、富煤,能源稟賦失衡的條件下,煤炭產業成為我國能源供應的支柱產業,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工業整體實力的進步。作為中國能源主體戰略,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煤炭和中國煤炭人默默燃燒著自己的光榮和夢想,支撐著新中國經濟的發展。
1955年,我調入煤炭工業部工作以后的較長時間內,由于工作的關系,能夠經常和周恩來總理接觸,聆聽他的教誨。在長期和周總理的接觸中,我深深感到,周總理從事各項工作和處理任何事情,最基本的指導思想是實事求是。
中國最早應用電能是作為照明電源。1879年4月11日,上海市虹口一家英商公司的一臺7.46千瓦(10英制馬力)柴油發電機組試運轉成功。5月17~18日,由這臺機組供電的弧光燈在外灘照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的國家,公元1世紀末成書的《漢書·地理志》中明確記載:高奴(今陜西延長縣)有洧水(延河的支流),水可燃。這說明我國的石油最早是在陜北發現的。東漢時,我國甘肅一帶已用石油作為潤滑劑;北宋時,已使用由石油煉制的“猛火油”,供打仗之用。
1946年6月,甘青分公司成立,經理由郭可詮兼任。到解放前夕,時任甘青分公司經理的鄒明先生率領員工積極進行護礦斗爭,向新中國移交了一個完好的油礦。
工業學大慶1963年底,中國開發了大慶油田,不僅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更培養出一支有組織紀律、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石油工業隊伍。
我國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的歷史與現狀我國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經歷了多次調整與變革,但總的來說,是從高度集權的統一的計劃管理方式,逐步向市場化管理過渡。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發展之源,電是社會發展的命脈?;紴樗?,變水流為電流,這是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劉家峽不僅是中國第一座自建水電站,文革中最重要的大型工程,同時也是中國從1949年后持續大力推進的水電建設的代表作。文革時期,它還是自力更生、“人定勝天”的典型。
中國小水電開發經過60年來的發展,已經成為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水電三分天下有其一,3億多農村人口用上了電,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節能減排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水電的起步階段(50、60年代)50年代,為了充分利用水能資源,中央政府要求凡能利用的水能必須安裝小水電機組。在1953年設立小水電專管機構,為各地培訓了第一批小水電技術力量。
中國的核事業創建于1954年底。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和核訛詐、保衛國家安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作出了發展核事業的戰略決策,揭開了中國核事業發展的歷史篇章。
中國的節能運動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國家發改委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節約能源約13.8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1億噸。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間,中國以年均百分之五點五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持了百分之九點八的經濟增長。
近年來,我國在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特別是能源生產快速增長,2008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6億標準煤,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92億千瓦,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能源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場機制逐步完善,能源效率有所提高,環境保護得到加強。
中國能源外交大致分為前后各30年兩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大致是1949年-1979年左右的時期內,中國始終堅持的是“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體系。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會員注冊 | 網站地圖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1999-2017 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8號中雅大廈A座14層 郵政編碼:100038
電話:010-51915010,30 傳真:010-51915237
支持單位: 中國企業投資協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 承辦單位: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證040220號 京公海網安備1101080008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