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來唯有之變局濃縮于三十年,當變已變,該變未變,不該變也變——如何歷史地看待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路徑問題。這是一個宏觀基本面上的話題,是一個既與宏觀戰略或超宏觀戰略有關的話題,也是一個實際上與未來趨勢直接相關的話題。
當時國家計委主管能源工業的領導,根據“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提出可否考慮中央和地方企業用電分別由中央與地方各自解決,要求做調查研究。1980年8月中旬,由國家計委牽頭,組織了電力部、山東省計委、省電力局、煙臺市計委、市電力局同志參加的調查組,在煙臺市進行近二十天實地調查。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在鄧小平的倡導和帶領下,中國人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至今中國已成功地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換、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30年間,中國保持了年均9.8%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GDP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財政收入增加了44倍多,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四。在一個起點低、人口多的基礎上取得這樣的成績,中國人民為之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農村能源問題的實質是能源公平問題,向農村持續提供高品位的能源服務不僅是發展的需要,更是農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權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能源政策經歷了從解決農村居民生活用能、到保障能源可持續發展、再到提高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目標演進。當前,政策的關鍵是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源公平,并在農村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保障農民的交易權力、提高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我國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并把農業和能源建設列為發展重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相應的重視,除水電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外,自1978年開始,風電、太陽能、現代生物質能等技術應用和產業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穩步發展,小水電、太陽能熱水器、小風電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煤-焦-鋼”產業鏈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的30年中,我國焦化行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平穩、加快、高速”三個發展階段:1979-1993年的15年中,在我國粗鋼和生鐵產量年均遞增7.15%和6.33%的情況下,焦炭產量從4690萬噸發展到9300萬噸,年均遞增4.68%。
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高,大多通過發電轉換用于終端消費.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看,今后煤炭轉為電力的比重還將繼續提高,發電裝備和能源效率將進一步改善,同時燃煤排放也將向電力工業集中。
除了石油瘋狂之外,鐵礦石也成了瘋狂的石頭,今后煤炭會不會成為瘋狂的煤炭?現在不抑制能源需求,后果就是今后更高的能源價格,其經濟后果是持續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甚至是滯脹。
能源署2008年11月12日發表的《世界能源展望2008》報告中文版摘要顯示,世界能源體系正面臨著抉擇。保障可靠的、廉價的能源供應,實現向低碳、高效、環保的能源供應體系的迅速轉變,是當前面臨的兩大能源挑戰;能否成功解決這兩個問題,將決定人類社會未來能否實現繁榮。報告強調,當前急需的是一場能源革命。
煤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約為70%,且這一狀況在2050年前不會有大的改變。我國煤炭資源儲量為1.5萬億t ,在世界排名第三。2007年我國原煤總產量25.36億t。預計近期年增長率在12%左右。到2010年(“十一五”末)我國煤炭市場需求為30億t,屆時產能將達31億t。
四川省加快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構建高效穩定安全的能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將對地震災區能源工業恢復重建產生積極影響。
為什么國外50年來不斷發生重大停電事故?例如2003年美加大停電損失了7000萬千瓦,因為是歷史上自然發展起來的自由電網結構,它們靠經過電網大量送電,一是交流網寵大,問題多,一旦故障波及范圍大;二是任一線路跳閘,負荷轉移,連鎖反應,易發生全網失穩振蕩,全網瓦解而大停電。
中美關系隨著經貿關系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可以說,是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但是我們都有一種感覺,就是這種關系好到一定程度就止步不前了。盡管多年來中美兩國有識之士及政府間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民意方面總是差強人意:在過去的幾年中,盡管中國人對于美國人的好感度均在70%以上,但是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好感度基本徘徊在40%~50%之間,而且2008年更是降到了39%。而在90年代的大部分時期,這個數字要高得多。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會員注冊 | 網站地圖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1999-2017 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8號中雅大廈A座14層 郵政編碼:100038
電話:010-51915010,30 傳真:010-51915237
支持單位: 中國企業投資協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 承辦單位: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證040220號 京公海網安備1101080008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