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詞有著十分復雜的含義。從漢語詞源來說,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人,正面站著,這個人的胸口有一個交錯的圖案。鄭玄注《禮記》:“文,猶美,善也。”甲骨文的“化”字,為一正一反兩人正倒相對,其意義是轉化、變化。“文化”,表明人類應該正確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系,按照真善美的目的“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化育,彌補天地化育的不足,而不是走向反面,導致人類和大自然的雙重異化,人類和自然的嚴重對抗。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文,與種植技術有關,反映了人類從自然蒙昧狀態向農業文明演化的過程。《美國傳統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群體和民族世代相傳的行為模式、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法律、群體組織和其它一切人類生產活動、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征的總和,它是一個復雜的總體。無論是東方和西方,關于文化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自然界中有人的活動,才會有文化的誕生;反過來,文化也對人的生活產生影響,這是文化與人關系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