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推動全球進入一個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引領區域發展和密集創新的時代。在新興戰略型產業與新興區域經濟成為“調結構”主要抓手的市場共識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之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
中國走低碳經濟的道路已別無選擇,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推進節能減排,看似簡單易行,但在實際操作中極為復雜。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涉及整個社會,不僅包括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還包括各種能源、各種技術的比較。
最近幾年來,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靠性、壽命和經濟性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使得電動車從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多種技術路線中脫穎而出,汽車動力的電動化技術路線逐漸取得共識。主要汽車生產國和各大汽車公司也紛紛調整戰略,目標對準電動車,爭奪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目前我國還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鋼鐵、水泥等高耗能材料,不可避免地帶來排放總量的增加。要實現“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我們必須加強節能減排,走低碳發展之路。
可再生能源清潔環境,環保,可永續利用。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環境問題來看,必須進一步加大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奧巴馬只是把以前的東西搬出來,他的團隊當中既有技術專家,也有政治學者。其中,政治學者對推動美國新能源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奧巴馬在競選時期就大打“變革”牌,把自己塑造成為迥然不同于布什政府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所以美國的新能源戰略帶有政治含義。
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在參加今年“兩會”湖北代表團討論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當前國內各地紛紛上馬的風電項目中有很多并不符合我國國情,“風力發電場大多是形象工程。”
加快構建第三亞歐大陸橋、開辟西向貿易通道,事關國家開放與安全的戰略大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9+2”區域各方攜手合作,共同推動西向貿易通道建設成為國家戰略。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力在東南沿海。東南沿海經濟的迅猛繁榮,蓋因倚重海洋國際開放口岸,大量利用外資發展工商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大規模出口以掙取巨量外匯,以很高的對外依存度,成就了沿海“出口主導型”經濟高地。這無疑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奇崛復興。
由中國能源網和中國企業投資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能源投資論壇”4月20日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等出席了論壇。
中國和印度在21世紀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21世紀將是龍象時代。但兩國的發展也面臨諸多相同的問題,能源需求就是重點之一。歷史上國家間因能源之爭而走向沖突的事例并不罕見,中印能否避免重走老路,這不僅關系到兩國是否都會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也關系到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關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問題,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低碳經濟是當今世界正在興起的一種發展方式。低碳經濟將成為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是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內容。低碳經濟已成為一種潮流趨勢,不符合此種潮流的企業終將被淘汰出局。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要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
當前,汽車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節能減排對中國的低碳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能源汽車已登上歷史舞臺,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新能源汽車卻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從能源戰略角度來說,印度洋才是中國的生命線,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今后中國對印度洋的依賴程度還會越來越加大,印度洋出海口的開辟刻不容緩。為此,我國應以瓜達爾港、吉大港、仰光港、若開港為目標,采取先易后難的策略,實現陸海通達目標,以此充實周邊外交的政策內涵,全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繼2006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后,2009年上半年累計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個百分點。
全球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使得氣溫上升,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如果氣溫上升2度,全球的水資源將嚴重短缺、海平面將會上升等。為應對氣候危機,《京都議定書》制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責任和目標。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一個共同的課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思考前年以來各地反危機的舉措,以及今年全國“兩會”上各省地方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強烈要求,我深深地覺得各地的經濟發展都是在關注“兩新”問題,即新興戰略產業與新興戰略區域。用新興戰略產業做強經濟,用新興戰略區域做大經濟,缺一不可。
問題每講一遍,總會有所不同。那些長久以來困惑經濟學家們的問題總是存在無數個謎底。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經悲觀地說,“經濟學中關鍵的難題從不會得到重新解決,他們只會慢慢消失”。世界能源價格及其走勢恐怕是這些“關鍵的難題”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
2010年1月9日,中國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學者劉斌夫最新專著《策劃重慶,策劃四川——構筑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日前在北京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會員注冊 | 網站地圖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1999-2017 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8號中雅大廈A座14層 郵政編碼:100038
電話:010-51915010,30 傳真:010-51915237
支持單位: 中國企業投資協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 承辦單位: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證040220號 京公海網安備1101080008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