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能源思考關注產能過剩。胡遲《能源產業去產能十年考》,回顧了“十一五”、“十二五”十年治理后,產能過剩依然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仍未治愈的“頑疾”。
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們一直在研究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人們發現與今天的面臨的問題幾乎同出一轍。危機爆發之前,首先是一系列新技術革命對傳統行業形成的深刻的沖擊;其次是危機之前是一片繁榮和經濟泡沫;同時是金融危機導致貧富差別加劇引發社會矛盾的激化;最后是政府錢花光了并債臺高筑卻危機走不出來。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是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笆濉币巹澗V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建設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必須走中國特色能源發展道路。
加州,一直是美國環境和清潔能源政策的領導者。90年代末,加州進行了電力市場改革試驗,對電力行業放松管制,結果好壞參半。目前,加州的各個州政府機構分工,又與美國其他州不同。
在經過“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規劃的十年治理后,產能過剩依然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優化過程中仍未治愈的“頑疾”。與以往相比,去產能更加刻不容緩。眾所周知,產能過剩一直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國務院于“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的年初再次頒布針對鋼鐵與煤炭兩個行業的化解過剩產能意見,而且首次提出了煤炭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發展新型煤化工只是彌補經濟終端以傳統利用方式消耗煤炭的巨大減量,減輕經濟結構變革對中國能源產業的過度沖擊,不會導致煤炭總需求增加,不會導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長。能源過剩就像是一個盛裝不同比重的流體物質的水桶,水桶盛滿后溢出來的是比較輕的物質,表面看只是輕物質過剩了,但在本質上,輕物質被溢出是輕、重物質“共同”累積的總量過剩。
相比較煤炭、鋼鐵的產能過剩,石油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既相似也不同。其復雜性,不僅僅表現為產能數量上的過剩、效率上的落后,更在于認識觀念上強大的慣性。低油價凸顯了中國龐大的石油工業體系在市場規則下的脆弱性,尚未找到市場經濟環境中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儲能技術改變電力行業即發即用、實時平衡的傳統模式,是能源系統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重要技術,被認為是決定未來經濟的12大顛覆技術之一。儲能技術的應用包括移動終端電源(手機、電腦)、汽車動力電池和電力系統儲能。在電力系統,儲能技術貫穿發、輸、配、用各環節。
4月2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緊急部署調控政策,此后連發四文督戰煤電“大剎車”。主管部門應對本輪煤電投資狂潮的調控力度此時可謂達到了頂點。短短數月,從“隔空喊話”到“擲地有聲”,主管部門的行政效能不可謂不高。
謝家榮是李四光的左膀右臂,是共和國不該忘記的國內外著名地質學家和礦床學家,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經濟地質學家,卓越的地質教育家,是我國現代礦產勘探事業的先驅者、開拓者,他在中國地質事業上的貢獻和科學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
高紀凡,1965年出生于江蘇省常州市,1981年至1985年就讀南京大學,1985年于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獲學士學位;1985年至1988年就讀吉林大學量子化學專業,師從量子化學家唐敖慶教授,1988年于吉林大學量子化學專業獲物理化學碩士學位。
截至2015年底,全國天然氣汽車的保有量已達506萬輛(其中LNG汽車保有量約23萬輛),加氣站約7400座,年耗天然氣逾300多億立方米。無論是CNG汽車及其加氣站保有量,LNG汽車及其加注站保有量,還是車用天然氣消耗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這對于治理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污染和提高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中的占比,改善我國能源結構都作出了十分顯著的貢獻。天然氣業已成為我國第一車用替代能源。理應不斷地加以總結、改進,推動其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以期取得更佳的業績。
“結構性權力”理論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分析視角。蘇珊·斯特蘭奇認為,“結構性權力”是“形成和決定全球各種政治經濟結構的權力”以及“構造國與國之間關系、國家與人民之間關系或國家與企業之間關系框架的權力”。它“不是存在于單一的結構中”,而是存在于生產、安全、金融、知識這“四個各不相同但互有聯系的結構中”。顯然,“在經濟事務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的不是物質上的資源稟賦,而是結構與聯系?!?/p>
隨著全球變暖、北極海冰融化加快、技術進步及各國的日趨重視,北極資源與航道開發受到世界矚目,特別是北極航道有望成為連接世界主要經濟中心的“黃金水道”。
傳統能源網絡主要以化石能源為主,采用單向潮流樹狀拓撲結構,集中化管控,供能與用能垂直集成(包括目前的智能區域能源網絡),不同能源系統之間條塊分割。
由陸如泉、段一夫等人撰寫的《一帶一路話石油》一書已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闡述了“一帶一路”戰略的演變與內涵;重點梳理了“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的石油工業概況,內容涵蓋油氣工業的發展歷史和規劃、主要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現狀、國內油氣消費和出口狀況主要石油公司和外國投資、資源管理機制和組織機構等;深入分析了地區地緣政治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各國經濟現狀、安全局勢、政策法規等,從而為海外油氣合作提出建議。同時提醒人們這一戰略所面臨的多種風險,值得有志于中國能源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人一讀。
通過解析能源互聯網的概念,分析了發展能源互聯網的可行性,提出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基于分布式能源的2種能源互聯網模式將形成新的創新、新的業態,能夠解決能源與環境的問題。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大型能源互聯網,是能源系統未來發展的遠景目標,需要一個實現的過程;而基于分布式能源的微型能源互聯網,更加符合當前電力系統發展實際,已經在我國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并將成為當下能源系統發展的重點。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會員注冊 | 網站地圖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1999-2017 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8號中雅大廈A座14層 郵政編碼:100038
電話:010-51915010,30 傳真:010-51915237
支持單位: 中國企業投資協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 承辦單位:北京中能網訊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證040220號 京公海網安備1101080008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