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希望寄托在主機廠上?”這是北京車展期間一位大型汽車公司副總用反問的語氣對我說,“如果新能源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不獲得突破性進展,如果政府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政策,新能源的商用遠沒有時間表。”
這位一向以敢言著稱的年輕高管絲毫不掩飾他對于新能源汽車前景的悲觀,“包括混合動力在內,新能源暫時看不到未來。”
同樣悲觀的還有一些著名汽車集團的老板,包括混合動力領先者本田技研社長伊東,他判斷說:“10年之內,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難以有大的起色。”一向出口謹慎的伊東孝紳罕見地大膽評價中國緩慢的新能源汽車推進步伐。“因為中國市場的獨特性以及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不成熟,類似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技術在未來十年內難以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戴姆勒總裁蔡澈雖然指出新能源汽車的前景,但是他同樣判斷:“包括混合動力和電池技術在內,如果關鍵總成成本高昂,而且不得不改變消費者的駕駛習慣的話。這些技術的推進前景就非常艱難。”
不過,雖然技術進步會以符合自身規律的速度前進,但是許多國內汽車公司顯然已經迫不及待,在北京車展, 我跑遍每個汽車展臺,各家公司毫無例外地把一輛“新能源汽車”擺在各自展臺最顯眼的位置。
戈恩非常坦白地說,“我們的電動汽車要差不多到年銷量規模50萬輛才能實現盈利。”但是我們國內的一家著名電動汽車的主機廠老大在發言時說,“新能源汽車的量產如果銷售突破5萬輛就可以獲得不錯的盈利。”這也許是中國國情使然?
但是情況仍然不容樂觀,美國市場上的混合動力銷量占據全部1080萬輛的5%左右,但是國內這個比例萬分之五都不到。從混合動力普瑞斯到混合動力思域,從弱混的君越到比亞迪F3DM,總計數量加起來不足1000輛,這就是新能源如今的現實。
“無論是混合動力還是電動汽車,國內整體發展的能力仍然不足以實現大規模的商用。”一些心直口快的老板們坦誠地說,“擺出來,是對上(政府)、對下(消費者)有個交待不是?”
O!是的,這也許是國內新能源的最大現實。必須承認,來自ZF的無形壓力,也許是如見高漲新能源泡沫的最大推力。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國內汽車行業的排放占據全部排放的比例仍然不高,但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驚人,而且,排放水平遠遠落后于目前領先的歐洲和日本。
按美國加州環保機構測定,我國2008年的標準乘用車CO2排放約190g/km~200g/km;預計2010年會攀升到180g/km左右,這比美國230g/km的高排放水平要低不少,但比歐洲、日本就高出很多了。
為了實現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目標,汽車產業必須把CO2排放指標的確立放到重要的地位,據發達國家汽車行業CO2排放量占國家總排放量25%左右,專家預測我國汽車行業的CO2排放可能占總排放量8%~10%左右。但是,從2003年到2008年,隨著汽車總量和新增量的不斷增加,汽車排放在總體二氧化碳排放的比例急劇增加。
眾所周知,由于汽車的排放和發動機的排量密切相關,但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汽車的平均油耗大約為8.06L/100公里,當年歐洲這個數據是7.05L/100公里;日本的數據是5.04L/100公里。
早在2005年,日本排氣量在0.66L以下的微型車就達到25%以上,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汽車平均排量為2.8L,日本2006年的全部汽車平均排量不到美國的一半,2006年,美國高油耗的SUV占全部銷量的15%以上,而日本這個比例僅為1.8%。日本微車的比例達到25%,而2006年美國微車的比例不足3.8%。這些汽車消費的差異導致美國人均汽車燃料消費是日本的1.87倍以上。
從未來中國汽車的發展格局來看,通過政策主導小排量的發展必將是大勢所趨。尤其在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未能大規模投入使用以前,這種愿景就更加迫切。
但是現實是:小排量車得到的扶持政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些偏向性的政策設計從2003年難產到如今。新能源的補貼政策一度因為部門和企業的爭奪和博弈險些陷入難產,這種現狀,顯然已是技術和市場之外。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