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xicheji.com-天天日天天舔,亚洲成年av免费看,99久热这里有精品免费,亚洲经典精品,97无码超碰中文字幕,成人AV中文字幕,亚洲风情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德國:新能源樂土?

2010-06-08 08:43:11 中國企業家   作者: 馬吉英  

德國新能源戰略的可怕之處,在于它超越了國家產業競爭層面,致力于搭建一個開放的全球產業平臺。從耕耘已久的太陽能行業到蠢蠢欲動的電動車浪潮,均如出一轍。

        4月14日,一場名為“共同的展望:德中電動汽車”的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來了不少中國汽車界尤其是電動車領域的專家和企業代表,主辦方是德國北威州。看得出來,北威州經濟和能源部副部長巴甘茨博士很享受這樣的氛圍。而他的立場也再明白不過了—就像以往在新能源行業笑迎天下客的態度一樣,德國并不準備在電動車產業設置太多高門檻。“我們想引進更多的實實在在的電動車,”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這位博士說,“中國企業可以拿電動車到北威州真正去試一試,看看是否被認可,以及日常使用性能怎么樣。”

        實際上,在早些時候,德國市場的“熱情好客”已經令中國的新能源“客人”印象深刻。四川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不久前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曾感慨:“這幾十年德國人做了一件壞事一件好事,壞事是發動了二戰,好事是推動發展新能源。”

        “德國為世界的光伏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它是最早的有實質性動作來推動新能源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姚峰說。

        例如,2000年,德國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首次確立了稅收優惠減免方案,全球的太陽能行業旋即迎來規模和效益井噴式發展的十年。從2004年開始,德國政府又加大了對太陽能發電的補貼力度。全球太陽能制造行業權威期刊《Photon》的數據顯示,全球光伏市場在過去10年保持著40%-60%的增長速度,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

        而歐洲光伏產業協會在最近的一份行業報告中指出,在2009年,德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其太陽能模塊的裝機容量已經超過3GW,在全球市場所占的份額超過了52%。

       現在,又輪到了方興未艾的電動車。

       巴甘茨博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說:“德國重視電動車和新能源,不光是能源戰略,更是政治策略。歐洲人特別注意氣候變暖的話題。”

       一場新能源領域的變局由電動車領域再度被引燃。德國還能再度領跑嗎?

       太陽能洗牌

       進入2010年,德國政府下調FIT(上網電價)補貼在爭議中一步步接近現實。

       公開信息顯示,在5月初,德國下議院已確定在7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FIT補貼政策。與之前的政策相比,新政策對屋頂太陽能和地面太陽能的電價補助分別下調16%和15%。

       歐洲光伏行業協會認為,從長遠來看,這會對德國的光伏市場帶來顯著影響。在此之前,西班牙和法國政府已經做出了類似的決定。

       中國制造的大量涌入導致成本降低,是這一政策出臺的直接推手。中國幾大太陽能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德國市場的掘金者。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光伏業有98%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其中大部分流入了德國市場。數據顯示,中國第二大太陽能生產企業英利集團,其生產的幾乎所有太陽能模塊都用于出口,其中60%銷往德國。中國產品的洶涌而至甚至讓德國同行一度動了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念頭。

        這讓FIT補貼下調看起來充滿針對性。但與歐洲光伏行業協會的謹慎態度相比,中國的同行們更為樂觀。

       “政策的調整對中國企業看似是壞事,其實是好事。降價了,同樣的東西大家都愿意買便宜的,這就是中國制造的優勢。”姚峰說。

        盡管目前德國還是賽維的主要海外市場之一,但姚峰稱,其所占的權重“下降得非常快”。與此同時,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都開始大力推動新能源,還有希臘、捷克、保加利亞等,“有些是你根本想不到的國家”。這些“后起之秀”正在成為中國太陽能企業的新戰場。

        姚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印證。

        由于在降低成本與中國對手競爭方面束手無策,德國太陽能巨頭Q-Cells在2009年交出巨虧13.6億歐元的成績單后,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兼CEOAntonMilner于今年3月份迫于壓力辭職。對新任CEO來說,下調FIT補貼的決定無異于雪上加霜,因此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將德國本土的生產線關閉,并向海外轉移生產能力,以維持成本競爭力。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其它歐洲國家在太陽能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與德國不可同日而語。“像一群躲在房間里的人,要沖出去,德國是最早帶領大家沖出去的。大家陸續沖出去了,德國還是在前面的,只能說它的權重相對沒有那么大了,但還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光看安裝量,從人才、技術、行業引導力來說,德國還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企業,要看別人的研發優勢和人才,技術和品牌德國還是很厲害的。”姚峰說。

        由于國內扶持政策的不到位,缺乏國內市場,中國的太陽能工業不得不在出口中找出路,繼而在全球的太陽能產業鏈中淪為“代工者”的角色。而德國則是典型的“政策市”。憑借相對穩定的政策支持,德國得以在新能源領域快速發展,并通過持續的投資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和就業機會,形成良性循環。

       電動車圖謀

       “電動車關系到德國的龍頭產業汽車工業的前途命運。在混合動力方面德國已經是睡了一覺了,豐田已經跑到前面了。醒了以后就要趕快行動。”德國北威州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封興良說。

        相比于太陽能行業的嬗變,電動車市場還剛剛啟動。但種種跡象表明,德國政府已經未雨綢繆。

        5月3日,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主持下,一場電動車的峰會在柏林舉行,并啟動了德國的“電動車國家平臺”行動。該行動涉及的領域將包括電動車、電池和基礎設施等。

        接受本刊采訪時,北威州北京代表處的成立尚不足月,但封興良的工作表已經排得滿滿當當。其中,前面提到的德中電動車研討會算是他的開山之作。并且在研討會開完之后,很快就有國內的一家“知名度很高”的電動車公司去北威州看地。“如果中國企業想去北威州投資的話,整個過程都是有人陪同的,從你簽證開始,到當地找地址,怎么注冊公司,都是一站式免費的。”

        封說,今年北威州準備搞四次電動車方面的研討會。第一站選了北京,第二站他建議在沈陽,接下來會是在南方的廣州、上海或者重慶。不難發現,他選擇的會址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一線市場所在。

        實際上,德國圍繞電動車的產業布局早已拉開了帷幕。巴甘茨就對RWE公司(德國傳統電力巨頭)在電動車領域所做的工作印象深刻。“他們特別踴躍地參與,建了很多充電柱。因為這樣可以吸引新的客戶群,或者給客戶提供新的業務。”

        令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中方項目的協調人王秉剛感興趣則是由德國西門子提出的更為終極的解決方案。該方案提出把電動車納入智能電網。作為智能電網的一種組成,把每臺車也看成活動的、小的儲電系統。不但可以儲藏電,還可以在電網需要的時候把電送出來。

        鑒于德國在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的領先優勢,德國政府更是野心勃勃地提出了“全部用可再生能源驅動電動汽車”的宏偉目標。

        而劉漢元的憂慮也正來自于此:“按照全球碳減排計劃,以后碳排放量是需要花錢買的,中國碳排放量已經達到全球第二,隨著經濟發展還會增加。德國人在新能源戰略上布局如此思慮深遠,我們如果不能在新能源產業有相應戰略予以對沖,以后將付出大代價!”

        為此,今年“兩會”期間,劉漢元將他與另一位大學教授合著的《能源革命》一書專門送呈胡錦濤,并附信:新能源將是未來國家之戰的主戰場之一,建議將新能源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樂土 德國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