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訂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并從經濟發展、社會包容、環境的可持續性三個維度進行了全面的概括。SDGs第7項目目標為: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眾所周知,能源是發展和繁榮的動力,所有國家都需要確保充足的能源來推動經濟增長,帶動社會進步。然而,能源項目又不可避免的為生態環境造成一定沖擊。妥善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避免發展中國家重走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是“一帶一路”倡議向高質量發展,以及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進而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核電與可持續發展理念
截至2018年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54臺,核電占全球總發電量約10%。核電憑借起高效能、低碳清潔、科技含量高、燃料和運維成本低的特性被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納入能源發展戰略,作為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IISD)對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優點歸納為:低碳和生態足跡;可帶動技術和工業革新;增進就業,促進教育及科研投入;經濟可行,帶動當地投資和商業活動,增加外國直接投資,為納稅人和投資者帶來經濟收益等。核電項目全部契合。
以一臺“華龍一號”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為例,在低碳環保方面,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約為75億千瓦時,與相應容量脫硫煤電機組相比較,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約250萬噸;減少C02年排放量約552萬噸、SO2年排放量約0.19萬噸、NO2年排放量約1.1萬噸。
從經濟帶動角度,一臺華龍一號機組包含6萬多臺套設備,在建設期,需要約60萬方混凝土和12萬噸鋼筋,可有效帶動國內外原材料、裝備制造業發展,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建成后,年發電收入近32億元(按國內核電標桿電價估算),設計壽命60年運行期內將為投資者帶來客觀經濟收益。
從促進就業和帶動技術進步和工業革新方面看,華龍一號國內示范工程福清5&6號機組和海外首堆卡拉奇K-2/K-3機組,在項目建設期均為當地社會提供了近萬名就業崗位;在項目運行全壽期內,直接參與機組運行管理人員近2000名;同時創造大量間接服務就業崗位。此外,核電作為高科技戰略產業,將為核技術在工業、農業和醫學領域的更為廣泛的應用提供孵化平臺和經濟支撐。
中核集團在巴基斯坦的實踐
中核集團已與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合作在巴成功建成了四臺3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累計為當地貢獻了約640億千瓦時安全、經濟可靠的清潔電力。目前正在建設的卡拉奇“華龍一號”首堆,計劃于2020-2021年建成發電,屆時年發電量約為150億千瓦時。通過中巴近30年在核能領域的合作,中核集團深刻理解戰略對接與可持續合作的重要內涵,以及項目自身屬性對一個產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并將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理念貫徹于項目全生命周期。
一、對接各自核能發展規劃,共商合作路線圖
中核集團按照巴核能發展中長期規劃,依靠自身擁有完整核產業鏈的優勢,以核電項目為中心,圍繞鈾資源、核燃料、乏燃料與放射性廢物管理、核技術應用等相關領域,向巴方分享中國經驗,通過共商,確定項目技術路線、合作模式、推進時序,以此推動兩國核能高效協同發展。
二、以最大化本地成分為原則,共建核電項目
為了實現建設一座電站、造福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的目標,中巴雙方以最大化當地成分為原則,在保證項目建設質量和進度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當地的原材料、使用當地的勞動力,同時扶植當地設備制造企業,為項目提供大量低技術要求的設備。如在工程土建安裝方面,雙方通過對建構筑物子項進行劃分,并以此界定雙方工作范圍,讓巴當地企業同步參與項目建設。
三、建設具有造血能力的精品工程,共享項目收益
根據巴基斯坦輸配電公司17/18財年對巴各類型電源發電量及利用小時數的統計,核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6543小時,相較于巴水電3289小時、熱電3822小時、風電1952小時、光伏1660小時具有顯著優勢。目前已投運19年的C-1機組和投運8年的C-2機組上網電價僅為5-9盧比,遠低于巴國其他電源項目。通過多年的運行,不僅為巴國人民提供了低價的電力,且按時向貸款人償還了債務和利息,同時還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收益。而中核集團在參與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即不斷完善了企業在海外的核電項目建設及管理能力,也同時帶動了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出口。
四、全壽期核燃料供應和運維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
核電項目建成發電,EPC合同的執行關閉,并非雙方合作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漫長合作的起點。在核電機組的運行過程中,中方仍需向巴方不間斷供應核燃料,同時協助其開展備品備件的采購、換料大修、技術升級和改造,以及中低放廢物的處置和乏燃料的貯存。上述活動不僅蘊含大量新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將雙方不斷鍛造為密不可分的共同體,進而實現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五、踐行社會公益活動,融入當地共享發展
長期以來,中核集團始終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海外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在巴開展多項社會公益活動,如為周邊學校捐贈教學設施,為地區醫院捐贈救護車輛,并資助巴核領域高校學生來華接受學歷教育等。
面臨的挑戰和思考
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市場多集中于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普遍財政實力較弱,國內儲蓄和資本積累嚴重不足,難以獨立承擔起建設基礎設施的重任。
對于核電項目而言,較常規能源類項目,先期投入大、資本金需求高、建設周期長,逐漸成為阻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啟動核電項目建設的最主要因素。當前國內核電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在不斷嘗試采用投資帶動的方式,依靠核電建成發電后的電費收入,實現投資收益。由于電費收取為當地貨幣,而項目建設支出多為美元或人民幣,當地貨幣對美元或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將為項目經濟可行性帶來較大的不可預測風險。
為此,需要在創新投融資渠道和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帶動更多當地資本投入和擴大本地化成分,在轉移項目風險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現有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56臺,已成為我國綠色低碳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對氣候變化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自主化核電品牌“華龍一號”的成功研發、開工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已為我國核電“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核電可持續發展的天然屬性,必將會為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作者單位:中核集團中國中原對外工程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