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xicheji.com-天天日天天舔,亚洲成年av免费看,99久热这里有精品免费,亚洲经典精品,97无码超碰中文字幕,成人AV中文字幕,亚洲风情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平心而論 | 碳中和 要讓大家心中有數

2021-02-24 10:58:43 中國能源網   作者: 韓曉平  

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場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每一級政府、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家庭的積極參與,參與的前提是要讓大家“心中有數”,而心中有數就必須將能源排放的關系數據透明化。

統 計

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統計,一直是我們的重大的短板。各省市、地市、縣市,各個企業、各個家庭到底消耗了多少能源,這些能源是如何構成的,每種能源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盡管我們推進節能減排很多年了,但大家基本上都還是心中無數、一頭霧水。

心中無數就很難對癥下藥,很難上下齊心協力,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逐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先讓大家知道自己排放了多少,目標是什么,進程如何。

能耗和排放統計非常重要,數據的透明更加重要。

我從業能源近30年,因為從事的是研究工作,收集能源數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研究結論要通過數據的歸納、對比和推算,沒有數據說話就沒有分量,就沒人聽你的,所以說數據為王。但是,在中國想要獲取及時準確的能源數據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從不同領域發布的信息中去東拼西湊,而且還很難做到準確無誤。

很多能源數據還是“保密”的,不能隨便發布,知道了也不能隨便使用。對于我們最好就不要知道,免得引火燒身平添煩惱。而沒有準確的數據,研究也就失了水準,效果會大打折扣。

有一些統計數據只能在時過境遷之后,在出版的各種《統計年鑒》中獲得,缺乏時效性,只能作為研究能源史或能源趨勢的依據和支撐。中國能源研究的很多從業專家只能從英國石油公司(BP)每年6月份發布的前一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獲取數據,雖然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但可惜的是這不是中國政府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而且沒有中國各分省數據可以對應,就更別說地縣和行業的詳細數據了。

除了BP《年鑒》外,還有兩個機構發布的能源統計數據可以作為研究參照,一個是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署”,還有一個是美國能源信息署,但他們的也只能作為研究中國的參考。

國際能源署是29個OECD國家組成的能源政策協調機構,他們發布一些能源數據,特別是油氣的統計數據,作為各國制定能源、環境、外交和軍事政策的引導。該部門有260個專業人員負責跟蹤各國和世界相關數據的收集、統計和研究,并負責發布每年的《世界能源展望》等報告。

美國能源信息署是隸屬美國能源部的專業統計機構,它為能源管理部門制定相關能源政策提供獨立的數據、預測和分析支持,而發布的數據不受政府和企業影響,具有獨立第三方性質。該署目前有370人,年預算1.25億美元。而實際上全美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大量的人員在為該部門工作。能源統計司是該署最核心的部門,提供每周、月、季、年以及每4年的即時統計數據,并公開這些數據。

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制造業國家,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都居世界第一。但在能源數據的統計、發布和研究上,我們非常落后,幾乎與一個工業化國家不相匹配。全部編制只有240人的國家能源局負責擬訂并組織實施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但職責中并不負責能源數據的統計發布。相關中國能源數據的統計是分散在各個部門,比如中電聯、煤炭工業協會、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多個部門和企業。

生產數據相對還好收集,使用數據非常難收集,能源相關各行業使用的標準和口徑也各不相同,要將能源生產和消費數據統籌起來需大費周折。而想要從各部門握有的數據中,分門別類將終端二氧化碳排放數據準確地拼湊出來幾乎是一個登天難事。目前,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匯集,其可信度是存在問題的。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數據支撐如同瞎子摸象,各級政府,各行業和企業都沒有辦法實現精準施策。

舉一個例子,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0年《2020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中只有“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供電標準煤耗”是305.5克/千瓦時,將燃煤火電和天然氣發電混在一起,將純發電和熱電、分布式能源混在一起,根本無法判斷煤電是多少,氣電是多少,熱電是多少、分布式能源是多少,也就算不清它們各自的平均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國家能源局和中國電力聯合會發布的《2020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一覽表》也沒有這些指標,就更難知道分省數據細節。而電力數據還是所有中國能源行業中最詳盡最可信的,其他行業的數據就更沒數了。

中國當今不僅面臨著能源結構性轉型,同時也面臨產業結構性轉型,這帶來能源生產、能源消費模式,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甚至波及到社會和文化層面,而這些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能源和電力數據進行預測。

我們必須及時跟蹤這些變化來調整各種政策,這些變量只有跟蹤真實統計數據的變化來進行預測。而數據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我們能夠跟蹤的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精準,越來越及時,數據支持的預測能力也能越來越準確,預測也能夠越來越提早,支持的決策也能越來越準確。

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的工程院李立浧院士,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推進建設“透明電網”。通過信息與電網融合,讓融入電網的數字傳感器將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展示出來,使電源、主網、配網、需求、設備與運行狀態、市場與交易狀態都透明起來,讓社會各方透過數據廣泛深入參與電力生產、輸送、消費、交易等各個環節,實現電網的可見、可知、可控、可跨界、可延伸,協同促進能源電力的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發展,并通過電網進一步延伸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生態系統。

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精密、及時的統計體系,是我們能不能在碳達峰與碳中和中,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的前提,也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基礎。以可接受的合理成本,按部就班兌現雙碳承諾的重中之重,而數據的透明化是其中的最關鍵因素。

在能源數據透明的問題上,我們一些部門仍持有老的觀念,認為這些數據關系到國家安全。這種數據保密嚴重制約了我們工作的效果,影響我們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可信度。我們的碳達峰、碳中和是對國際社會承諾的,我們必須讓我們公布的數據被世界充分信任,而沒有細節的數據是不可信的。這就必須讓能源和排放統計數據準確、透明、標準化和可追溯。

對 標

讓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透明和標準化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大家對標。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2010年曾經發布過一個《關于啟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地組織統計各種溫室氣體并制定清單。但政策缺少精細化的排放數據管理和核查機制,難以貫徹落實。

2014年發改委下發《關于組織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對各省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3000噸二氧化碳當量或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5000噸標煤的單位進行排放管理。這個標準太粗放,把能源消費者拉在一條標準線上,按每噸標煤套算2.6噸二氧化碳的標準太過機械,沒有說服力,無法鼓勵大家使用清潔能源技術,也不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

中國很大很大,各地能源資源配置千差萬別,經濟發展狀況千差萬別,各種能源利用技術千差萬別,用一刀切的標準既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不利于技術的發展創新,更不利于碳中和與碳達峰。

最近,各衛視頻道播放了幾部收視率很高的電視連續劇,其中《江山如此多嬌》描述了兩代人扶貧的經歷。中國共產黨建黨近百年,新中國建政70多年,扶貧工作進行了30年,人民的貧困問題還解決不了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可直到2015年,全國仍有貧困村12.8萬個,貧困人口8862萬人。當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從以貧困縣為中心來解決貧困問題,進一步細化到鎮、村、戶,推進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落實到人的“一對一,一幫一”的扶貧,才在最后一刻完成了任務。

在扶貧攻堅中,國家制定了明確的指標考核體系,而且逐年上調。讓每一個干部和群眾都清楚自己處于什么樣的水平,距離脫貧還有多遠。而這些指標都根據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和貨幣貶值等因素制定了斜率,逐年提高脫貧標準,讓脫貧地區必須逐年提高人民收入以避免返貧問題的出現。可以說,這種透明的對標體系非常有意義,隨時鞭策著我們的干部,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別是貧困人口的減少作為他們是否能夠勝任的重要考核指標。

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過程中,建立普遍的指標體系非常重要,是各行業、各部門、各級政府和各個企業能否按部就班完成任務的關鍵,是考核的基礎,也是鞭策的力量。

很多人希望通過市場化的碳排放交易機制來實現減排。但是,通過碳排放交易機制是不是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看看中國的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哪一個符合了我們原本的初衷?讓金融投機者參與甚至主導減排工作,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雙碳目標嗎?市場交易在碳達峰和碳中和中,只能是一個輔助手段,更主要的還是發揮好看得見的這只手的力量。要明確責任,也要賦予力量,還要讓我們的干部有知識、有智慧,既不犧牲經濟社會發展,又能步步為贏達到減排的目標。

扶貧攻堅對于我們最大的收益不僅僅是兌現了黨對人民的承諾,更重要的是為黨培育了一大批懂得群眾,熱愛群眾,接地氣、有理想抱負、身體力行的年輕干部,這些人將是黨未來最大的政治財富。同樣,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也會造成一大批懂科學、有知識,能夠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新時代的一代人。而不斷對標是檢驗他們的學習、工作和創新能力最好辦法。

碳排放逐年遞減的標準可以來自地區、行業和企業,在統計透明的基礎上進行透明化的競爭。這種透明化的對標體系可以帶來競爭的公開化和誠信化,讓大家彼此了解,根據自己在競爭中的態勢和行業對標來決定所選擇的技術、裝備、管理運營模式、新技術投入的時機、技術裝備的續存周期和排放代價制定實施減排路線圖。這對于一個個行業的整體技術進步和一個個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都具有意義,也將有助于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

平均千瓦時電量的排放強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衡量指標,可以成為發電集團和電網彼此對標的一個標準,大家可以透過這個數據看到每一個發電企業和電網公司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的情況,會產生很好的激勵作用。

斜 率

2021年2月5日,國家能源局為了確保到2030年全國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總消費量的25%,壓實風電和太陽能發展責任,發布《關于征求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和2022—2030年預期目標建議的函》,文件中提出,將2030年的總能耗控制在60億噸標煤,全社會用電量11萬億千瓦時,風電太陽能總裝機12億千瓦。

依據這些數據,以及中電聯的2020年的電力數據,我們大致可以推算出,如果能夠保持風電、光電(包括光伏和光熱發電)和水電同步同比增長,達到12億千瓦風電和太陽能的目標,需新增風電7255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4036億千瓦時。兩者合計18567億千瓦時,僅占11萬億千瓦時目標的16.88%。水電受開放程度限制,達到2030年預期4.5億千瓦的目標,新增容量8000萬千瓦,電量3670億千瓦時。水風光三項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5789億千瓦時,新增14961億千瓦時。

核電是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國家能源局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曾期望到2020年底5200萬千瓦,2025年7000萬,2030年達到1.2-1.5億千瓦。“十四五”啟動內陸核電的建設仍困難重重,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社會認知缺乏共識,決策者沒有下決心的條件。

要達到11萬億千瓦時的目標,就算核電可以完成1.2億千瓦的裝機目標,到2030年中國發電總裝機將達到約33.44億千瓦,火電發電量比重可望降至60%以下,但仍需要再建設3.3億千瓦的火電。所以,我們不能將寶全部壓在可再生能源,更要在火電降低碳排放強度上下大工夫。

目前,各國電力系統都采用了“全網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各國電網對標的標準。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17年全球平均電力二氧化碳強度為450 克/千瓦時,在25個主要排放國家中有16個低于該平均值,3個低于50 克/千瓦時。中國2017年用電約6.5萬億千瓦,平均二氧化碳強千瓦時640克/千瓦時;美國用電量約4.25億千瓦時,平均碳強千瓦時420克/千瓦時。

根據中電聯數據,2018年全國火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為308克/千瓦時(效率為39.9%),全部火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841克/千瓦時,如果折算到全網電力平均排放強度約592克/千瓦時。根據2019年的相關數據推算,排放強度約為577克。

碳中和要大力推進電氣化,將所有能源的生產向電集中,將所有能源消費需求向電集中。在高度電氣化條件下要保障電網和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和高效,中國需要將可被碳匯中和的5億噸二氧化碳留給電力系統。也就是說如果到2060年全國發電量人均1萬千瓦時,達到14萬億千瓦時,每千瓦時二氧化碳排放強度36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減排斜度為:到2060年中國電網要達到碳中和,全網平均每年每千瓦時減少13.53克二氧化碳;達到凈零排放,全網平均每年每千瓦時減少約14.34克;若我們要將目標提前5年完成,大約每年每千瓦時減少約16.5克。

這個指標不僅在發電側有意義,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到各地用電量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綠色發展的工作進一步落實到需求側,讓用戶可以參與到低碳發展中。我們可將各省市自治區、地市和縣區用電的平均排放強度發布,大家馬上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用電量計算出自己電耗形成的碳排放量,企業據此選擇更加積極的應對措施,比如利用自己可以控制的空間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或使用節能技術降低電耗,或購買碳匯中和自己的排放。

排放定額是根據斜率逐年遞進的,每一個企業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技術更新,逐年提升效率。斜率是公開的,大家都可以通過斜率計算出自己的排放成本,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技術市場大家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所有企業在統一透明的標準下競爭,可以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有利于健康的市場經濟良性推進。

(韓曉平 2021年春節)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碳中和,能源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