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環保領域發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即環保的含義在急劇演變,具體表現在從末端治理向節能、減排、降碳、循環利用等方向全面延伸。
同時,這種變化已經顯著地貫穿政、學、產等各界,環保產業正在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在發生變化。
節能減排、降碳環保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挑戰和機遇,也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環保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新形勢下,環保產業的破圈與重生。
“新時代”需要“新環保”
環保需融合節能、減排、降碳
當前環保產業的深度變革,一言以蔽之——“新時代”需要“新環保”。
我國是經濟大國、人口大國、工業大國、能耗大國、污染物和碳排放大國,圍繞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先天就是一個復雜、龐大、系統的問題。
越往深發展,環保產業的含義就越寬泛、越強調系統性、協同性,同時中國的環境問題解決和環保產業發展也必然具有獨特性。
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把污染治理與節能、減排、降碳、循環利用等統籌協調推進已經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傳統環保產業向“新環保”產業升級是趨勢必然,同時已基本具備條件。
傳統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水、固、氣等領域的污染治理,其核心是污染物的無害化、減量化及部分地資源化處理。值得關注的是,在即將于2023年6月5-7日舉辦的世環會「工業節能與環保展」期間就將有多家環保治理企業,如景津、康泰、同臣、杜邦、海德能、沃頓科技、格蘭富、威樂、戴博、安德里茨、伯爾梅特、冠龍、中建環能、華世潔、可迪爾、中國中車、京東方、浙江中控、中科譜光、北玻、雷茨等攜新品新技術亮相。
然而,隨著生態環境變化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日益加劇,單純依靠傳統的環保產業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
末端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必然手段、兜底手段,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時候環保末端治理只是將污染物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一種形態,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同時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社會的負擔。
因此,環保產業需要向“新環保”產業升級,在實施環保末端治理的同時,還要深度融合節能、減排、降碳、擴綠、循環利用等方面,重視源頭減排和清潔生產的措施,在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高效作用。
針對這一變化,能夠看到我國已經在從法規標準、財政稅收、市場機制等多個方面展開布局,甚至明確強調環保與其他方面的協同性,如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該方案核心強調兩點:
一是突出協同增效,要求統籌碳達峰碳中和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如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等;二是強化源頭防控,強調緊盯環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頭,突出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
隨著“新環保”在理念、政策和技術等各個層面的不斷成熟,環保產業將迎來一次巨大變革及政策紅利。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
在這一變化之下,一些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布局電池材料、節能等領域,同時跨界“新環保”的現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超乎常規,比如:
特斯拉公司通過創新設計、高效生產、智能服務等方式,實現了汽車行業的低碳革命;阿里巴巴以電子商務為核心,通過數字化技術、綠色物流、節能減排等措施,實現了商業模式的綠色轉型;就連大疆這樣看似和環保不沾邊的公司,已經在給環境監測裝上翅膀。
“新環保”市場前景可觀
產業規模將達到10萬億
如果以傳統環保的概念看,市場已經飽和甚至在萎縮;而如果以“新環保”的概念看,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實現“雙碳”目標將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核心需要深度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
在這一過程中,“新環保”產業將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節能技術裝備、清潔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
此外,“新環保”產業既是應對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在多力并舉之下,“新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十分可觀。
據統計,202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規模達到7萬億元左右,占GDP的6.8%左右;節能環保產業就業人數達到6500萬人左右,占就業總人數的7.5%左右。
在“十四五”規劃中,我國明確了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和措施。例如,到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以上;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國將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與清潔供能、生態環保與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和市場激勵,加快培育壯大“新環保”產業。
預計到202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左右,占GDP的8%左右;節能環保產業就業人數將達到8000萬人左右,占就業總人數的9%左右。
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和投資加碼,環保產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本屆2023世環會「工業節能與環保展」中,首次攜手中國節能協會下屬分會同期舉辦“2023世環會暨工業綠色發展創新峰會”、“綜合能源服務暨節能服務產業創新發展論壇”、“2023 第十四屆熱電行業發展論壇”等主題論壇,深入探討雙碳、節能減排等話題,歡迎感興趣的讀者朋友蒞臨參與。
實現“新環保”升級的4大轉變
環保企業戰略布局的核心維度
根據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我國環保產業需要實現“新環保”的升級,即從傳統的末端治理向綠色低碳發展轉變。具體來說,可以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從末端治理向高質量精益運營轉變
末端治理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后,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進行減排或治理,這種方式成本高、效果差、難以持續。
高質量精益運營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通過源頭預防和過程控制,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這種方式能夠節約成本、提升效益、保障環境。例如,一些鋼鐵企業通過采用先進的冶煉工藝、節能設備和清潔能源,實現了煤氣回收利用、煙塵減排和渣鋼回收等,大幅降低了能耗和排放。
這意味著要在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實現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同時,要加強末端治理設施的運維管理,提高處理效果和穩定性,降低運行成本和風險,實現污染物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二、從環保產業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
常規污染物是指大氣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水污染物(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和固體廢物(如生活垃圾、工業廢渣等),這些污染物的控制技術相對成熟,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模塊。
特殊污染物是指一些新型或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如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如鎘、鉛、砷、六價鉻等)、放射性物質和生物安全風險物質(如醫療廢物、動植物疫情廢棄物等),這些污染物的控制技術尚不完善,對人體健康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從環保產業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這意味著要針對一些難降解、難處理、高毒性、高風險的特殊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新型污染物等,開展針對性的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提高特殊污染物的識別、監測、預警和治理能力。
例如,一些化工企業通過建立特殊污染物清單管理制度,加強源頭控制和過程監管,采用先進的生物降解或高級氧化等技術,有效去除了揮發性有機物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三、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
實現“新環保”的升級,需要從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即在治理某一類環境問題時,同時考慮其他相關的環境問題,實現多污染物、多領域、多主體的綜合防治,提高環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這意味著要綜合考慮大氣、水、土壤等多個介質的相互影響和耦合關系,實現多介質、多領域、多層次的協同控制。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綠色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
以長三角區域為例,該區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資源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三角區域面臨著大氣、水、土壤等多方面的環境壓力和挑戰,需要加強區域環境協同治理,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在政策制定、機制建設、項目實施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協同控制措施和案例。
四、從服務型行業向創新型行業的轉變
實現“新環保”升級從服務型行業向創新型行業的轉變,這意味著要加強環保產業的創新驅動,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提升環保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同時,要加強環保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拓展環保產業的應用領域和市場空間,促進環保產業與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的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是“新環保”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區別于傳統環保的顯著標志。要加大對“新環保”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水平的“新環保”技術和產品,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新環保”創新平臺和項目,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環保”創新企業和品牌。
上述四大轉變是傳統環保行業向“新環保”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4個核心維度。未來幾乎所有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是系統問題,都要系統地解決。企業的業務要聚焦在點上,但是企業家要有產業全局全景視角。
從“快時代”向“大時代”轉變
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環保產業將迎來新的機遇和要求。
從發展趨勢來看,環保產業將從“快時代”向“大時代”轉變,不僅要在“量”上擴大規模,更要在“質”上提升水平,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從機遇和挑戰來看,環保產業將受益于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享受政策紅利和市場空間。同時,環保產業也要應對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的不足,行業競爭和監管壓力的加大,資金投入和回收周期的不匹配等問題,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從發展方向和目標來看,環保產業將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和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支撐,以綠色發展為理念和路徑,以高質量發展為要求和標準。
總體上,環保產業的內容在不斷豐富、產業鏈在進一步延展,當產業底層邏輯發生變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產業發展、引領企業再出發。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