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正式投產。當前,世界多國都對新型儲能采取不同政策支持,作為一家以制造電動汽車打開商業版圖的跨國企業,特斯拉此番布局能否在中國掘到“第二桶金”?又會對中國儲能行業帶來何種影響?
雖然以生產電動汽車“發家”,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卻認為,特斯拉的業務范圍遠遠不止于車,甚至遠不止于電動車、太陽能板和儲能設備。
當前,儲能業務已成為該企業不可忽視的板塊。根據特斯拉2024年財報,2024年,特斯拉新增了一萬多個超級充電樁,超充網絡同比擴張19%;儲能業務全年裝機量達到31.353吉瓦時,同比增長114%,毛利率為26.17%,已領先電動汽車毛利率,且第四季度能源業務再創新高,實現有史以來最高毛利。
特斯拉能源與充電業務副總裁麥克·斯耐德(Mike Snyder)也于近日表示,2025年公司將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更多投資,預計2025年儲能產品的裝機量將同比增長至少50%,并將持續投入下一代產品的研發。
儲能產品需求增長,隨之而來的是特斯拉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的供應受到產能限制。在此背景下,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應運而生,以9個月時間完成從開工到投產全流程,并計劃于今年一季度開始產能爬坡。
特斯拉為何將美國本土外的首座儲能超級工廠落地中國?這也許可以從上海官方態度中可見一斑。上海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特斯拉儲能產品在臨港已經開始應用,如數字中心的普通用電系統、公共場合的充電設施等;臨港將為特斯拉產品出口提供審批備案、產品通關、資金進出境、法律服務等必要保障條件,“我們衷心期待特斯拉儲能產品,能像特斯拉汽車一樣走出臨港、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譚洪衛表示,儲能市場的規模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長成一定比例增長,“初期階段和成熟階段的比例不同,目前儲能約占到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2%至5%。未來因為蓄電池成本下降等因素,這個比例會放大,一般處于5%至20%的區間”。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曾指出,截至2024年9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約占總裝機的54.7%,雖然近些年保持高速增長,但還不能保證中國國內的能源供給需求。據能源部門預測,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要達到80%左右。
除了市場潛力大,中國官方的政策支持也向儲能企業釋放出利好信號。上海2024年底頒布政策,提出到2026年,要建立新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產業鏈,打造2個新型儲能產業園,力爭應用規模80萬千瓦以上,儲能削峰初見成效。
特斯拉來了?還會成為那條攪動行業的“鯰魚”嗎?譚洪衛認為,特斯拉儲能業務很難復現特斯拉汽車進入中國激起的鯰魚效用,原因在于中國儲能產業已有較多布局,且儲能技術并不遜色,“中國有很大的市場驅動、某些方面技術有優勢、國家還有戰略布局”。
“特斯拉更多是從儲能產品的業態,包括對成本控制等方面給投資方帶來更多信心。從這個角度而言,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會對中國儲能產業按下‘加速鍵’。”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高級專家張宇表示,特斯拉借助規模優勢和優良工藝流程形成的成本優勢可能會對國內同行業頭部企業帶來壓力,“總體上我認為會呈現競爭和相互學習的態勢,而非誰取代誰”。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