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地表反照率變化,并造成北極地區持續變暖。然而,有科學家指出,北極地區的持續升溫不僅與地表反射率變化有關,還與從太平洋到北極地區的水汽輸送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北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向極地的熱量和水分輸送也對北極氣候和海冰分布范圍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白令海峽的海洋熱量和水分輸送對北極變暖的影響可能比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更大,但缺乏長尺度的地質歷史數據支持。此外,歲差控制的季風降水是否影響高緯度區的冰蓋氣候系統,也需要進一步明確。
鑒于此,研究團隊利用2013年國際大洋鉆探323航次在白令海鮑爾斯海嶺區獲得的沉積物樣品,通過黏土礦物和巖石磁學等多指標方法,重建了過去40萬年以來白令海地區的濕度記錄。通過對全球氣候進行30萬年連續模擬,并對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向極地輸送熱量和水分進行動力學分析,他們提出了歲差驅動下的北太平洋高-低緯度水汽循環動力學模式。
該模式刻畫了低緯度太平洋向極地地區輸送熱量和水汽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進一步強調了水汽輸送是冰蓋生長的先決條件,突出了低緯度驅動在晚更新世冰量擴張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北太平洋極向熱量傳輸對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消退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由于“北極放大”效應的加劇,其對全球氣候模式改變和生態系統破壞可能產生了廣泛影響。研究不僅為揭示北極氣候變化提供了新視角,也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海洋與氣候系統互動提供了重要啟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542-1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