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的寒冬,比想象中更漫長。
2024年,光伏主產業鏈虧損超600億、企業負債突破3萬億,產能過剩的警報劃破行業長空。而本應收縮的產能陣線,卻在開年之際,全然不顧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再度加碼超665億元產能。一邊是“產能過剩”的紅色警告,一邊是“卷不死”的瘋狂加碼,產能出清成為橫亙在產業前行道路上的巨石,難以撼動。
產能出清,淪為"擊鼓傳花"
從供給端來看,根據中信建投研報,到2024年底,光伏主產業鏈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的產能分別達到1447GW、1160GW、1193GW、1428GW,各環節產能過剩均在一倍以上。嚴重的產能供應過剩之下,多數組件企業在10%的毛利率水平下貼身肉搏,價格戰成為沒有剎車的死亡游戲。市場苦等中小玩家出局,開啟產能出清的新篇章,可現實卻等來又一輪的產能擴張。
據北極星梳理,2025年剛開局,30個項目密集進行公示,總規模超182GW。其中,7個電池、組件項目已順利投產、竣工,規模合計31.1GW。與此同時,9GW組件項目設備入場,進入投產前的沖刺階段。
在建項目方面,7個電池、組件項目破土動工,規模達14.97GW。另外,7個硅片、電池、組件項目獲得公示,規模總計78.1GW;1個異質結電池項目成功通過備案。除此之外,2025年擴產熱情依然不減,共有7個、超29GW項目簽約落地,包括12W拉晶、切片,8GW電池組件。
這些項目中,有的圍繞一體化布局進行“補鏈” ,如愛旭、TCL中環圍繞組件建設的項目開始陸續投產。有的則將目光聚焦在 HJT、鈣鈦礦等新技術上,試圖借此實現彎道超車,如北京博雅潔能科技有限公司、懷寧益盛鑫磊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柯能新能源等紛紛押注鈣鈦礦,投建規模均在GW以上;國電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鑠陽異質結新能源有限公司則分別計劃投建10GW異質結項目。
光伏行業的擴產,就像熱鬧卻危險的 “擊鼓傳花”,無論項目建設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最終結果都是產能不斷增加。
為什么大家都知道產能嚴重過剩,還在拼命落地新的產能呢?這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本性是一大原因,HJT、鈣鈦礦等新技術帶來的想象空間,吸引了各路資本入局,篤定技術顛覆必將催生新的市值神話,使得企業卷入“擴產-融資-再擴產”的反復循環。另一方面,部分項目前期融資順利完成,然而后續的立項、備案、審批等環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即便當下投資環境風云突變,企業也無法一腳踩下 “剎車”,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
此外,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優質產業、解決民生就業問題,對“新三樣”之一的光伏項目格外偏愛,不惜給出代建廠房、代采設備甚至 “拎包入住” 的優厚招商政策。在這種友好的營商環境下, 企業投資意愿強烈。而結合市場國企入股、接盤成功的案例,不乏有企業寄希望于國企接盤,而不注重風險控制。
2025年,迎來關鍵轉折點
光伏產能出清成了“堰塞湖”,何時才能破局前行?
事實上,讓產能出清,僅靠讓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破產,遠遠不夠。對于一些企業而言,退出的成本高過破產成本,動輒投資十億、幾十億元建設的生產線,拆賣殘值不足十分一;而投入數十億研發的技術,停產后專利價值瞬間歸零。在這個技術迭代以月為單位的行業,重資產屬性讓企業陷入"繼續燒錢可能死,立即停產馬上死"的兩難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住當地新興產業,打出稅收返還、電價補貼、土地置換等"組合拳",這種輸血式保護,給深陷虧損泥潭的企業制造出:只要熬死對手,就能獨享未來市場的幻覺。
而破解這場困局的關鍵,是通過市場的引導、政策的建立,讓降本增效、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生存的通行證。
從2024年10月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接連出招,在穩定市場秩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上發揮關鍵作用。協會不僅組織企業簽署自律公約,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還發布組件成本指導價,為市場交易提供重要參考依據,避免因價格認知混亂導致的不合理競爭。同時呼吁央國企抵制低價投標惡性競爭等行為,促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而工信部發布的新規,在技術指標劃出硬紅線,限制產能盲目擴張。2024年11月20日,工信部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規范條件》要求,新建單晶硅光伏電池、組件項目平均效率指標分別由23%、20%提升至P型電池、組件效率不低于23.7%、21.8%,N型電池、組件效率不低于26%、23.1%。新建項目禁止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的要求從部分區域擴大至全國。同時,要求引導地方依據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項目,鼓勵集約化、集群化發展。
2025年開年,光伏行業迎來一記政策重拳。1月27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政策要求新能源電量全部入市,并引入機制電價。它意味著光伏項目若要獲得穩定的收益,就必須著力提升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也將倒逼上游制造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推出高效產品。
當前,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產業鏈價格開始逐漸理性上漲。一些機構也比較樂觀,國金證券預計主產業鏈盈利拐點最快在2025年第二季度有望迎來反轉;瑞銀證券則表示2025年二季度供需會明顯好轉,完全平衡可能要等到2026年或2027年,產能出清逐漸見到曙光。
寫在最后:光伏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洗禮,這場拉鋸戰,終將讓中國光伏褪去虛火,成為真正穿越周期的硬核產業,產能出清不是終點,而是重生的起點。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