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大亮,紡織城的老街就醒了。王師傅的豆漿攤子穩穩支在電線桿下,鐵桶里的豆漿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剛炸好的油條在竹筐里摞成小山,散發著誘人的香氣。“老規矩,一碗濃漿兩根脆貨!”穿工裝的李大哥搓著手坐下,棉襖袖口還沾著機油。
清晨的西安城,煙火氣藏在老街的每一個角落。賣甑糕的三輪車叮鈴鈴地經過,紅棗的香甜混著晨霧鉆進鼻孔。菜攤老板娘手腳麻利地把水靈靈的西紅柿擺成寶塔狀,轉頭就笑著朝熟人喊:“給你留了頭茬香椿!”穿校服的學生攥著肉夾饃飛奔而過,校服拉鏈在朝陽里晃成一道銀線。在這兒擺攤二十年的老攤主們,都成了人形鬧鐘。七點十分,修鞋的張老頭總會準時打開木箱,工具箱里錘子、膠皮擺得整整齊齊,就像手術器械一樣。裁縫鋪的劉姨見人就熱情地打招呼:“春捂秋凍,毛衣別急著收啊!”就連趴在雜貨店門口的大黃狗,都會準時給取報紙的郵遞員讓道。
城市日新月異,可這些老街巷,始終揣著穩穩的暖意。最近巷尾新裝了智能快遞柜,王師傅的豆漿攤卻多了不少年輕人。他們發現,熱乎的豆腐腦配上手機里的早間新聞,比冰美式更能驅散清晨的困乏。
寫字樓的玻璃幕墻映出晨曦時,老街的豆漿燈還亮著。這里的煙火氣,比鐘樓的晨鐘還要悠長,是高樓大廈永遠無法給予的人情味。
街角修車鋪的老周,忙完早活后,總愛端著一碗豆漿,蹲在門檻上慢慢喝。他常說:“這碗豆漿,比啥保健品都管用。”對面理發店的老板娘,每天都要來買兩根油條,說是給上初中的兒子補營養。巷子里的生活,就像這細水長流的豆漿,平淡卻讓人安心。
這些年,城市發展迅猛,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可這條老街,卻像被時光遺忘了一樣,依然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節奏。或許正是這份不變,讓匆忙的都市人能在這里找到片刻寧靜。豆漿燈下,不僅有熱氣騰騰的早餐,更有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底色,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陜西人的生活記憶 。
(楊帆)
責任編輯: 李穎